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1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工作方法 | 第16-22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1.1 就业焦虑 | 第16页 |
1.1.2 小组工作 | 第16-17页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1.2.2 镜中自我理论 | 第18-19页 |
1.2.3 小组动力学理论 | 第19页 |
1.3 小组工作方法 | 第19-22页 |
1.3.1 小组社会工作的含义 | 第19-20页 |
1.3.2 小组社会工作的原则 | 第20-21页 |
1.3.3 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 | 第21-22页 |
2 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的现状、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22-30页 |
2.1 X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现状的调研分析 | 第22-24页 |
2.1.1 X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的分析 | 第22-23页 |
2.1.2 X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的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2.2 就业焦虑的特征 | 第24-27页 |
2.2.1 焦虑普遍性 | 第24-25页 |
2.2.2 女生焦虑程度高 | 第25页 |
2.2.3 农村生源焦虑度高 | 第25-26页 |
2.2.4 专业差异 | 第26-27页 |
2.3 就业焦虑问题的成因 | 第27-30页 |
2.3.1 研究生扩招竞争压力大 | 第27-28页 |
2.3.2 就业单位招聘过程中歧视女性 | 第28页 |
2.3.3 重要关系人对择业观念、行为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4 研究生自我认知不足 | 第29-30页 |
3 小组工作介入研究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实施 | 第30-47页 |
3.1 接案 | 第30页 |
3.1.1 接案原因 | 第30页 |
3.1.2 接案途径 | 第30页 |
3.2 预估 | 第30-31页 |
3.3 计划 | 第31-32页 |
3.3.1 小组目标 | 第31页 |
3.3.2 服务计划 | 第31-32页 |
3.4 介入 | 第32-43页 |
3.4.1 第一次小组活动:“相见恨晚” | 第32-34页 |
3.4.2 第二次小组活动“我为胜利而战” | 第34-36页 |
3.4.3 第三次小组活动“你眼中的我” | 第36-37页 |
3.4.4 第四次小组活动“释放激情,不负青春” | 第37-39页 |
3.4.5 第五次小组活动“与你分享” | 第39-40页 |
3.4.6 第六次小组活动“征战职场” | 第40-43页 |
3.5 评估 | 第43-45页 |
3.5.1 过程评估 | 第43-45页 |
3.5.2 结果评估 | 第45页 |
3.6 结案 | 第45-47页 |
3.6.1 小组成员的改变情况 | 第45-46页 |
3.6.2 目标完成情况 | 第46页 |
3.6.3 结案跟踪反馈情况 | 第46-47页 |
4 结论及建议 | 第47-50页 |
4.1 结论 | 第47页 |
4.1.1 小组工作是缓解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的有效途径之一 | 第47页 |
4.1.2 社会支持体系是缓解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不可或缺的因素 | 第47页 |
4.2 建议 | 第47-50页 |
4.2.1 提升专业技能,认清自我特征 | 第47-48页 |
4.2.2 提供就业政策支持,缓解就业压力 | 第48-49页 |
4.2.3 开展联动建设,建筑支持网络 | 第49页 |
4.2.4 学校重视社工岗位建设和人才培养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