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介入婆媳关系问题研究--以xx家庭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0.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0.3 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 第13-15页 |
0.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4 不足与创新 | 第15-16页 |
0.4.1 不足 | 第15页 |
0.4.2 创新 | 第15-16页 |
1 概念界定、基本理论及工作方法 | 第16-22页 |
1.1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1.1 家庭 | 第16页 |
1.1.2 家庭关系 | 第16-17页 |
1.1.3 婆媳关系 | 第17-18页 |
1.2 个案工作介入婆媳关系的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1.2.1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8页 |
1.2.2 自我分化理论 | 第18页 |
1.2.3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 第18-19页 |
1.2.4 危机干预理论 | 第19页 |
1.3 个案工作方法 | 第19-22页 |
1.3.1 个案工作原则 | 第19-20页 |
1.3.2 个案工作目标 | 第20页 |
1.3.3 个案工作内容 | 第20-22页 |
2 婆媳关系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 第22-28页 |
2.1 婆媳关系的现状 | 第22-23页 |
2.1.1 婆媳关系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2.2 婆媳关系问题的原因 | 第23-28页 |
2.2.1 婆媳双方角色不清 | 第23-24页 |
2.2.2 丈夫润滑剂作用缺失 | 第24页 |
2.2.3 不公平对待 | 第24-25页 |
2.2.4 思想文化差异 | 第25-26页 |
2.2.5 家庭经济权利的掌控 | 第26页 |
2.2.6 妯娌之间争宠 | 第26-27页 |
2.2.7 孕育与否的观念分歧 | 第27-28页 |
3 个案工作介入婆媳关系实务——以xx家庭为例 | 第28-41页 |
3.1 案例背景 | 第28页 |
3.1.1 案主自然情况 | 第28页 |
3.1.2 案例背景资料 | 第28页 |
3.2 案例来源--接案 | 第28-30页 |
3.2.1 接案的准备工作 | 第28-29页 |
3.2.2 建立专业关系 | 第29-30页 |
3.3 案例分析--预估 | 第30-31页 |
3.3.1 案主问题分析 | 第30-31页 |
3.3.2 服务方法 | 第31页 |
3.4 制定社会工作干预计划 | 第31-32页 |
3.4.1 服务目标 | 第31页 |
3.4.2 制定干预计划 | 第31-32页 |
3.4.3 签订书面服务协议 | 第32页 |
3.5 干预过程 | 第32-38页 |
3.5.1 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 第32-33页 |
3.5.2 介入过程 | 第33-34页 |
3.5.3 访谈记录 | 第34-38页 |
3.6 案例评估 | 第38-39页 |
3.6.1 专业关系建立阶段评估 | 第38-39页 |
3.6.2 服务计划实施阶段评估 | 第39页 |
3.7 结案 | 第39-41页 |
3.7.1 结案原因 | 第39页 |
3.7.2 目标达成情况 | 第39-40页 |
3.7.3 结案后回访 | 第40-41页 |
4 结论和建议 | 第41-44页 |
4.1 结论 | 第41页 |
4.1.1 微观层面社会工作者介入 | 第41页 |
4.1.2 宏观层面社会工作者作用 | 第41页 |
4.2 建议 | 第41-44页 |
4.2.1 表达感受,而不是情绪 | 第41-42页 |
4.2.2 发现改变,寻找方法 | 第42页 |
4.2.3 避免直接交流,发挥丈夫的作用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