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8-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第一章 “鲁迅在高中语文中消失”的原因 | 第11-25页 |
第一节 “老掉”的鲁迅 | 第11-15页 |
一、教学篇目的老 | 第11-13页 |
二、教学理念的陈 | 第13-14页 |
三、教学形式的旧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学古文运动”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冲击 | 第15-19页 |
一、高中语文教学古文运动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二、“重古文轻白话”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影响 | 第17-18页 |
三、“教考分离”缩小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网络文化养育下的学生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冲击 | 第19-24页 |
一、网络快餐文化与中学生思想 | 第20-21页 |
二、网络文学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冲击 | 第21-22页 |
三、鲁迅偶像形象的破灭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鲁迅作品教学工具性的突破与意义 | 第25-38页 |
第一节 鲁迅作品教学目标的突破点 | 第25-29页 |
一、阅读与鉴赏的突破 | 第25-26页 |
二、表达与交流的突破 | 第26-28页 |
三、审美与再造的突破 | 第28-29页 |
第二节 鲁迅作品教学突破的策略 | 第29-33页 |
一、阅读与鉴赏的突破策略 | 第29-30页 |
二、表达与交流的突破策略 | 第30-32页 |
三、审美与再造的突破策略 | 第32-33页 |
第三节 鲁迅作品教学工具性突破的意义 | 第33-36页 |
一、阅读与鉴赏策略的意义 | 第33-34页 |
二、表达与交流策略的意义 | 第34-35页 |
三、审美与再造策略的意义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鲁迅作品教学人文性对学生的启迪作用 | 第38-52页 |
第一节 启发时时的“自觉觉醒”意识 | 第38-42页 |
一、教材中鲁迅作品中的中国人的奴性 | 第38-39页 |
二、认识并挖掘中学生自身的奴性 | 第39-41页 |
三、启发时时“自觉觉醒”意识的策略及意义 | 第41-42页 |
第二节 解放的个性,自由的个人 | 第42-46页 |
一、叛逆的个性与自由 | 第42-44页 |
二、鲁迅作品中真正的个性与自由 | 第44-45页 |
三、鲁迅作品教学中认识“个性与自由”的策略与意义 | 第45-46页 |
第三节 鲁迅作品教学与中学生的现代转型 | 第46-51页 |
一、现代人概念的界定与现代人的异化 | 第47-48页 |
二、鲁迅作品教学的现代意义 | 第48-49页 |
三、打造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中学生的现代性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一、工具性:增强使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 | 第52页 |
二、人文性:抑制青春叛逆的良药 | 第52页 |
三、做好现代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