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第8-10页 |
1.1.2 我国互联网金融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径 | 第12-14页 |
1.5 研究创新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35页 |
2.1 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2.1.1 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2 互联网金融特征研究 | 第18-19页 |
2.1.3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 第19-21页 |
2.2 品牌形象理论研究综述 | 第21-28页 |
2.2.1 品牌形象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2.2 品牌形象构成要素 | 第23页 |
2.2.3 品牌形象测评模型 | 第23-28页 |
2.3 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相关研究综述 | 第28-35页 |
2.3.1 互联网金融品牌研究 | 第28-30页 |
2.3.2 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研究 | 第30-35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设计 | 第35-48页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5-36页 |
3.1.1 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 | 第35页 |
3.1.2 互联网金融品牌概念界定 | 第35-36页 |
3.1.3 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概念界定 | 第36页 |
3.2 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量表设计 | 第36-44页 |
3.2.1 访谈调查 | 第37-39页 |
3.2.2 测量指标设定 | 第39-42页 |
3.2.3 测量指标筛选 | 第42-44页 |
3.3 问卷设计 | 第44-45页 |
3.3.1 问卷形成 | 第44页 |
3.3.2 问卷内容 | 第44-45页 |
3.4 小样本测试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与维度赋权 | 第48-62页 |
4.1 大样本数据分析 | 第48-56页 |
4.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8-51页 |
4.1.2 因子分析 | 第51-53页 |
4.1.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53-55页 |
4.1.4 相关分析 | 第55-56页 |
4.2 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指标权重设计 | 第56-58页 |
4.3 样本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实证分析 | 第58-62页 |
4.3.1 样本互联网金融品牌选取理由分析 | 第58-59页 |
4.3.2 样本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对比分析 | 第59-62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62-69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2-66页 |
5.1.1 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影响因子分析结论 | 第62-63页 |
5.1.2 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影响因子权重分析结论 | 第63-64页 |
5.1.3 阿里支付宝和平安陆金所品牌形象比较分析结论 | 第64-66页 |
5.2 研究建议 | 第66-67页 |
5.3 研究局限性 | 第67-68页 |
5.4 未来研究方向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附录一: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访谈大纲 | 第76-77页 |
附录二: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 第77-79页 |
附录三: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调查问卷 | 第79-83页 |
附录四: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指标权重调查表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85-86页 |
后记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