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论文--现代词汇论文

现代汉语造词法与词素义的生成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0页
绪论第10-20页
第一章 简缩造词法与词素义的生成第20-30页
   ·词语简缩研究现状第20-21页
   ·简缩造词生成词素义的分类及过程第21-24页
     ·简缩造词:新词素及词素义的产生第22-23页
     ·词语缩略:原有词素义项的增加第23-24页
   ·简缩造词生成词素义的判定第24-26页
     ·形式上的对应关系和时间上的后随性第24-25页
     ·在现代汉语中完成词素义生成过程第25页
     ·新词素义的首现性第25-26页
     ·新词素义形成具有渐进性第26页
   ·简缩造词生成词素义的分类分析第26-28页
   ·简缩造词生成词素义的原因第28-30页
     ·词语简缩现象的大量存在第28-29页
     ·社会的约定俗成和人们的联想作用第29-30页
第二章 比喻造词法与词素义的生成第30-38页
   ·比喻造词法及分类第30-31页
     ·比喻造词法第30页
     ·比喻造词分类第30-31页
   ·比喻造词生成词素义的过程第31-33页
   ·比喻造词生成词素义的分类分析第33-34页
     ·形状相似的新词素义第34页
     ·性质相似的新词素义第34页
     ·作用相似的新词素义第34页
   ·比喻造词生成词素义的特点第34-35页
     ·半喻式比喻造词更易形成新词素义第34-35页
     ·表示形状、性质的喻指词素更易形成新词素义第35页
   ·比喻造词生成词素义的原因第35-38页
     ·汉民族的具象思维方式和生动形象的表达追求第35-36页
     ·语言的隐喻认知机制第36-38页
第三章 仿词造词法与词素义的生成第38-44页
   ·仿词造词法及分类第38-40页
     ·仿词造词法第38-39页
     ·仿词造词分类第39-40页
   ·仿词造词生成词素义的过程第40-41页
   ·仿词造词生成词素义的分类分析第41-42页
   ·仿词造词生成词素义的原因第42-44页
     ·造词的便捷性、能产性第42页
     ·关联联想和类推的认知思维方式第42-43页
     ·词群的形成第43-44页
第四章 摹声造词法与词素义的生成第44-54页
   ·摹声造词法第44-47页
     ·摹声起源说第44页
     ·摹声造词法第44-45页
     ·摹声造词范围第45-47页
   ·摹声造词生成词素义的过程第47页
   ·摹声造词生成词素义的分类分析第47-49页
     ·根据包含音节数量类第48页
     ·根据被摹拟对象类第48-49页
   ·摹声造词生成词素义的特点第49-50页
     ·摹拟声音的近似性第49-50页
     ·新词素义产生于单纯词的形成第50页
     ·摹声造词兼具多种形象色彩义第50页
   ·摹声造词生成词素义的原因第50-54页
     ·追求造词的简便省力第50-51页
     ·增强修辞效果,极具表现力第51页
     ·符合语言象似性的认知机制第51-54页
第五章 音义任意结合造词法与词素义的生成第54-60页
   ·音义任意结合法第54-56页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第54页
     ·语言符号的理据性第54-55页
     ·音义任意结合法第55-56页
   ·音义任意结合造词生成词素义的过程第56-57页
   ·音义任意结合造词生成词素义的分类分析第57-58页
   ·音义任意结合造词生成词素义的特点第58-60页
     ·单音节词素为主体第58页
     ·词素义多表示具体概念第58-60页
第六章 说明造词法与词素义的生成第60-68页
   ·说明造词法及分类第60-62页
     ·说明造词法第60-61页
     ·说明造词分类第61-62页
   ·说明造词生成词素义的过程第62-64页
     ·选取“语言片段”中的合成词或合成词的某一词素进行造词第63页
     ·选取“语言片段”中短语的某一部分进行造词第63-64页
     ·以其他词素代替“语言片段”中的某一成分第64页
   ·说明造词生成词素义的分类分析第64-65页
   ·说明造词生成词素义的原因第65-68页
     ·汉民族意合的思维特点第65页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第65-68页
结语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致谢第74-76页
附录一第76-78页
附录二第78-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研究
下一篇: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Ⅱ》第五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