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的三种形态及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6页 |
·问题的提出与目的 | 第8-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5页 |
·正规教育 | 第11-12页 |
·非正规教育 | 第12-13页 |
·非正式教育 | 第13-15页 |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5-26页 |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5-21页 |
·国外研究述评 | 第21-26页 |
第2章 正规教育 | 第26-39页 |
·正规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第26-27页 |
·正规教育的特点与功能 | 第27-29页 |
·正规教育的特点 | 第27-28页 |
·正规教育的功能 | 第28-29页 |
·对正规教育日趋制度化、形式化的批判与反思 | 第29-36页 |
·约翰·霍尔特的批评 | 第29-30页 |
·伊万·伊里奇的批评 | 第30-32页 |
·保罗·古德曼的批评 | 第32-34页 |
·约翰·泰勒·盖托的批评 | 第34-35页 |
·毛泽东的批评 | 第35-36页 |
·对正规教育弊端的总结 | 第36-39页 |
第3章 非正规教育 | 第39-48页 |
·非正规教育兴起的主要原因 | 第39-41页 |
·政治民主化与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 | 第39-40页 |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 第40页 |
·正规教育自身的不足 | 第40-41页 |
·非正规教育的特点与功能 | 第41-43页 |
·非正规教育的特点 | 第41页 |
·非正规教育的功能 | 第41-43页 |
·非正规教育的主要体现 | 第43-48页 |
·成人教育 | 第43-45页 |
·社区教育 | 第45-46页 |
·开放教育 | 第46-47页 |
·校外教育补习 | 第47-48页 |
第4章 非正式教育 | 第48-56页 |
·非正式教育的实质:非正式学习 | 第48-49页 |
·非正式教育的特点与功能 | 第49-52页 |
·非正式教育的特点 | 第49-50页 |
·非正式教育的功能 | 第50-52页 |
·非正式教育的主要途径 | 第52-56页 |
·学校中的非正式教育 | 第52-53页 |
·家庭中的非正式教育 | 第53-54页 |
·社会中的非正式教育 | 第54-56页 |
第5章 三种教育形态的比较 | 第56-63页 |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比较 | 第56-58页 |
·优势比较 | 第56-57页 |
·不足比较 | 第57-58页 |
·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比较 | 第58-61页 |
·优势比较 | 第59页 |
·不足比较 | 第59-61页 |
·三种教育形态的关系:竞争与互补 | 第61-63页 |
第6章 三种教育形态的完善 | 第63-70页 |
·改进正规教育 | 第63-65页 |
·完善非正规教育 | 第65-66页 |
·创建良好的非正式学习环境 | 第66-67页 |
·学校非正式学习环境 | 第66页 |
·家庭非正式学习环境 | 第66-67页 |
·社会非正式学习环境 | 第67页 |
·三种教育形态的沟通:以“家庭学校”为例 | 第67-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