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1 绪论 | 第12-2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甲烷氧化菌 | 第12页 |
| ·甲烷氧化菌素 | 第12-13页 |
| ·纳米金的合成、表征 | 第13-16页 |
| ·纳米金粒子的特性及制备 | 第13-14页 |
| ·纳米金的生物合成 | 第14-15页 |
| ·纳米金的表征方法 | 第15-16页 |
| ·纳米金的应用 | 第16-20页 |
| ·纳米金在生物标记分析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 ·纳米金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 ·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 | 第20-21页 |
| ·三聚氰胺的危害 | 第20页 |
| ·国内外三聚氰胺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课题来源 | 第21-22页 |
| 2 甲烷氧化菌素介导纳米金的合成 | 第22-37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实验部分 | 第22-23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 ·甲基弯菌IMV3011的发酵培养 | 第23-24页 |
| ·甲烷氧化菌素(Mb)的制备 | 第24页 |
| ·甲烷氧化菌素(Mb)的紫外-可见光谱表征 | 第24页 |
| ·纳米金的制备 | 第24-27页 |
| ·甲烷氧化菌素(Mb)介导纳米金的合成 | 第24-25页 |
| ·对苯二酚(HQ)的添加对甲烷氧化菌素(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25页 |
| ·反应pH对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25-26页 |
| ·试剂加入顺序对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26页 |
| ·甲烷氧化菌素(Mb)的浓度对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26页 |
| ·对苯二酚(HQ)的浓度对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26页 |
| ·反应时间对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26-27页 |
| ·纳米金的表征 | 第27-28页 |
| ·纳米金的紫外-可见光谱(UV-vis)表征 | 第27页 |
| ·纳米金的透射电镜(TEM)表征 | 第27页 |
| ·纳米金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 | 第27-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5页 |
| ·甲烷氧化菌素(Mb)的紫外-可见光谱表征 | 第28页 |
| ·甲烷氧化菌素(Mb)介导纳米金的合成 | 第28-29页 |
| ·对苯二酚(HQ)的添加对甲烷氧化菌素(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反应pH对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30页 |
| ·试剂加入顺序对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甲烷氧化菌素(Mb)的浓度对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对苯二酚(HQ)的浓度对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32页 |
| ·反应时间对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纳米金的表征 | 第33-35页 |
| ·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机理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3 Mb介导纳米金检测三聚氰胺方法的建立 | 第37-46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7-38页 |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 ·甲基弯菌IMV3011的发酵培养 | 第38页 |
| ·甲烷氧化菌素(Mb)的制备 | 第38页 |
| ·三聚氰胺的检测 | 第38-40页 |
| ·三聚氰胺对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38页 |
| ·甲烷氧化菌素(Mb)的浓度对检测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对苯二酚(HQ)的浓度对检测的影响 | 第39页 |
| ·不同浓度三聚氰胺的检测 | 第39页 |
| ·反应时间对检测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三聚氰胺存在时形成的纳米金的UV-vis光谱及TEM表征 | 第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 ·三聚氰胺对甲烷氧化菌素(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40页 |
| ·甲烷氧化菌素(Mb)的浓度对检测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对苯二酚(HQ)的浓度对检测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浓度三聚氰胺的检测 | 第42-43页 |
| ·反应时间对检测的影响 | 第43页 |
| ·三聚氰胺存在时形成的纳米金的UV-vis光谱及TEM表征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4 Mb介导纳米金合成在奶粉检测三聚氰胺的应用 | 第46-54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6-47页 |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 ·甲基弯菌IMV3011的发酵培养 | 第47页 |
| ·甲烷氧化菌素(Mb)的制备 | 第47页 |
| ·奶粉样品的预处理 | 第47-48页 |
| ·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 | 第48-49页 |
| ·奶粉中不同浓度三聚氰胺的检测 | 第48页 |
| ·三聚氰胺检出限的计算 | 第48页 |
| ·奶粉中多种潜在干扰因素的考察 | 第48-49页 |
| ·三聚氰胺加标回收率的计算 | 第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2页 |
| ·奶粉中不同浓度三聚氰胺的检测 | 第49-50页 |
| ·三聚氰胺检出限的计算 | 第50页 |
| ·奶粉中多种潜在干扰因素的考察 | 第50-52页 |
| ·三聚氰胺加标回收率的计算 | 第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