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三音节新词语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Contents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20页 |
| (一) 研究概况 | 第10-17页 |
| 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 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 (二) 选题缘由 | 第17页 |
| (三)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 (四) 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1. 语料来源 | 第18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五)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一、 隐喻理论视角下的三音节新词语 | 第20-25页 |
| (一) 方位隐喻视角下的三音节新词语 | 第20-21页 |
| (二) 结构隐喻视角下的三音节新词语 | 第21-22页 |
| (三) 实体隐喻视角下的三音节新词语 | 第22-25页 |
| 二、 转喻理论视角下的三音节新词语 | 第25-30页 |
| (一)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 | 第25-27页 |
| 1. 缩略词转喻 | 第25-26页 |
| 2. 特征转喻 | 第26页 |
| 3. 数字转喻 | 第26-27页 |
| (二) 整体内部因素之间的转喻 | 第27-30页 |
| 1. 地点转喻 | 第27页 |
| 2. 因果转喻 | 第27-28页 |
| 3. 工具转喻 | 第28-30页 |
| 三、 隐喻和转喻作用下的三音节新词语的功能 | 第30-36页 |
| (一) 语言学功能 | 第30-32页 |
| 1. 填补词汇空缺,丰富构词模式 | 第30-31页 |
| 2. 语言化繁为简,缩略词显著增多 | 第31-32页 |
| (二) 修辞功能 | 第32-33页 |
| 1. 形象与生动 | 第32-33页 |
| 2. 新奇与启发 | 第33页 |
| (三) 社会功能 | 第33-36页 |
| 1. 反映社会关系的亲疏远近 | 第33-34页 |
| 2. 反映社会事件和热点新闻 | 第34-36页 |
| 四、 三音节新词语遵循的认知原则 | 第36-40页 |
| (一) 相似原则 | 第36-37页 |
| (二) 顺接原则 | 第37页 |
| (三) 接近原则 | 第37-38页 |
| (四) 突显原则 | 第38-40页 |
| 五、 三音节新词语形成的认知理据 | 第40-46页 |
| (一) 社会心理因素 | 第40-42页 |
| 1. 关注民生——映射社会心理 | 第40-41页 |
| 2. 借助传媒——反映社会心态 | 第41-42页 |
| (二) 文化心理因素 | 第42-43页 |
| 1. 求雅心理 | 第42页 |
| 2. 求简心理 | 第42-43页 |
| (三) 使用者心理因素 | 第43-46页 |
| 1. 从众心理 | 第43-44页 |
| 2. 追求新奇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附录 | 第50-67页 |
| 后记 | 第67-68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