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10-12页 |
| 一、社会亟需高素质技能人才 | 第10页 |
| 二、传统中职课程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 第10-11页 |
| 三、"新三段式"课程模式的提出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研究的目标、思路与价值 | 第12-13页 |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2页 |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 三、研究的价值 | 第13页 |
| 第三节 国内外现有的几种课程模式述评 | 第13-18页 |
| 一、BCE: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 | 第14页 |
| 二、英国“三明治”教学模式 | 第14-15页 |
| 三、德国阶梯式课程模式 | 第15-16页 |
|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 第16页 |
| 五、基于实践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 | 第16页 |
| 六、阶段模块课程模式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新三段式"课程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 第18-24页 |
| 第一节 "新三段式"课程模式的内涵 | 第18-20页 |
| 一、课程模式的内涵 | 第18页 |
| 二、"新三段式"课程模式的内涵 | 第18-20页 |
| 第二节 "新三段式"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 一、校企合作紧密性 | 第20页 |
| 二、工学计划交替性 | 第20页 |
| 三、实习时间渐进性 | 第20-21页 |
| 四、角色转变自然性 | 第21页 |
| 第三节 "新三段式"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区别 | 第21-24页 |
| 一、分段的依据不同 | 第21-22页 |
| 二、课程观取向不同 | 第22页 |
| 三、实习实训课程的设计不同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新三段式"课程模式的构建依据、原则与过程 | 第24-36页 |
| 第一节 "新三段式"课程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第24-26页 |
| 一、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课程观 | 第24页 |
|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 三、学习领域课程理论 | 第25页 |
| 四、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 | 第25-26页 |
| 第二节 "新三段式"课程模式构建的原则 | 第26-27页 |
| 一、职业导向性原则 | 第26页 |
| 二、综合化原则 | 第26页 |
| 三、理实一体化原则 | 第26页 |
| 四、学生主体性原则 | 第26-27页 |
| 第三节 "新三段式"课程模式的具体构建 | 第27页 |
| 第四节 “新三段式”课程模式结构的具体构建 | 第27-36页 |
| 一、"新三段式"课程模式的整体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 二、各阶段的具体课程构建 | 第29-36页 |
| 1. 职业素养生成阶段的课程构建 | 第29-32页 |
| 2. 行业通用能力生成阶段的课程构建 | 第32-33页 |
| 3. 岗位特殊能力生成阶段的课程构建 | 第33-36页 |
| 第四章 "新三段式"课程模式的实施——以慧翔职业学校为例 | 第36-51页 |
| 第一节 慧翔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背景 | 第36-37页 |
| 一、改革前慧翔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 | 第36-37页 |
| 二、慧翔职业学校"新三段式"课程的提出 | 第37页 |
| 第二节 慧翔职业学校"新三段式"课程模式的实践 #28——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个案分析 | 第37-48页 |
|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 | 第37-44页 |
| 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 | 第44-47页 |
| 三、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 | 第47-48页 |
| 第三节 慧翔职业学校“新三段式”课程模式实施后的反思 | 第48-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