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国外背景 | 第11-13页 |
·国内背景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中国对美国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中国对日本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我国小学科学教材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外小学科学教材比较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 中美日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指导思想的比较 | 第23-28页 |
·中国教科版《科学》的指导思想 | 第23-24页 |
·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的指导思想 | 第24-25页 |
·日本《新编新理科》指导思想 | 第25页 |
·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指导思想的比较 | 第25-28页 |
3. 中美日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编排体例的比较 | 第28-36页 |
·中国教科版《科学》教科书的编排体例 | 第28-30页 |
·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教科书的编排体例 | 第30-33页 |
·《日本新编新理科》教科书的编排体例 | 第33-34页 |
·三国小学教科书编排体例的比较 | 第34-36页 |
4. 中美日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知识内容比较 | 第36-53页 |
·教材难度分析工具——教材难度模型 | 第36-38页 |
·生命科学领域的难度比较 | 第38-40页 |
·多样的生物 | 第38-40页 |
·生命的共同特征 | 第40页 |
·生物与环境 | 第40页 |
·物质科学领域的难度比较 | 第40-42页 |
·物体与物质 | 第40-41页 |
·运动与力 | 第41页 |
·能量的表现形式 | 第41-42页 |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难度比较 | 第42-43页 |
·地球的地貌与地球的物质 | 第42页 |
·地球的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 | 第42-43页 |
·天空中的星体 | 第43页 |
·基于教材难度模型的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知识内容比较 | 第43-53页 |
·中美日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教材广度 | 第43-47页 |
·中美日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教材深度 | 第47-48页 |
·中美日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教材难度 | 第48-53页 |
5. 中美日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究”内容设计的比较 | 第53-63页 |
·中国教科版《科学》的“科学探究”内容设计 | 第53-56页 |
·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的“科学探究”内容设计 | 第56-58页 |
·日本《新编新理科》的“科学探究”内容设计 | 第58-59页 |
·三国教科书“科学探究”内容设计的比较 | 第59-63页 |
6. 中美日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 STSE 内容设计的比较 | 第63-68页 |
·中国教科版《科学》教科书中的 STSE 内容设计 | 第63-64页 |
·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教科书中的 STSE 内容设计 | 第64-65页 |
·日本《新编新理科》教科书中的 STSE 内容设计 | 第65页 |
·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基于知识体系的 STSE 内容设计比较 | 第65-67页 |
·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中的 STSE 主题比较 | 第67-68页 |
7. 结论与启示 | 第68-72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关于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编排结构 | 第68页 |
·关于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知识内容 | 第68-69页 |
·关于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内容设计 | 第69-70页 |
·关于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中的 STSE 内容设计 | 第70页 |
·对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编写的几点启示 | 第70-72页 |
·设置多样化的栏目,达成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融合 | 第70页 |
·合理安排教科书内容,适当处理教科书的难度 | 第70-71页 |
·螺旋上升构建知识结构的同时应考虑探究活动设计的可持续性 | 第71页 |
·利用主题单元的形式适当增加显性 STSE 教育内容 | 第71-72页 |
8.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A | 第76-82页 |
附录 B | 第82-85页 |
附录 C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