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国外医院绩效考核管理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 ·国内医院绩效考核管理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对国内外医院绩效考核管理研究的评述 | 第16页 |
| ·绩效考核方法 | 第16-18页 |
| ·平衡记分卡(BSC) | 第16-17页 |
| ·“KPI”法(关键绩效指标) | 第17页 |
| ·“MBO”导向的绩效管理 | 第17-18页 |
| ·“360 度”反馈评价法 | 第18页 |
| ·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 ·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理论 | 第18页 |
| ·非营利组织与公共服务理论 | 第18-19页 |
|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19页 |
|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9-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考核现状 | 第22-29页 |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概况 | 第22-24页 |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简介 | 第22页 |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人力资源概况 | 第22-23页 |
| ·以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为例的原由 | 第23-24页 |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考核改革现状 | 第24-25页 |
| ·改革指导思想及目的 | 第24-25页 |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考核症结 | 第25-27页 |
| ·没有建制专职绩效考核管理部门,职责不清 | 第25页 |
| ·绩效考核管理停滞于传统思维,成效甚微 | 第25-26页 |
| ·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沟通 | 第26页 |
| ·绩效考核管理导向不正确,未能更好实践组织目标 | 第26页 |
| ·绩效考核结果无实际意义,激励作用不明显 | 第26-27页 |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考核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考核改革价值取向分析 | 第29-33页 |
| ·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改革的典型价值取向 | 第29-30页 |
|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绩效考核 | 第29页 |
| ·公立医院组织文化和绩效考核 | 第29-30页 |
| ·公立医院、营利性医院价值取向对比 | 第30页 |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管理改革的价值取向选择 | 第30-32页 |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的战略定位和管理机制 | 第30-31页 |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价值认定的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价值认定的核心指标 | 第32页 |
| ·对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管理改革价值取向的评价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评估方法改革分析 | 第33-41页 |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33-35页 |
| ·以关键绩效指标 (KPI)构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第33-34页 |
| ·选择关键绩效指标 (KPI)构建新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理由 | 第34-35页 |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5-39页 |
| ·医院绩效考核管理指标的选定 | 第35-37页 |
| ·科室绩效考核管理指标的选定 | 第37-38页 |
| ·员工绩效考核管理指标的选定 | 第38-39页 |
| ·对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评估改革的评价 | 第39-41页 |
| ·对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评估的合理性分析 | 第39-40页 |
| ·对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评估改革需突破的问题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考核流程改革分析 | 第41-48页 |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考核的流程确定 | 第41-44页 |
| ·绩效考核方案实施过程的沟通 | 第42页 |
| ·绩效考核程序与方式 | 第42-44页 |
| ·绩效考核结果反馈与使用 | 第44-45页 |
| ·绩效考核结果反馈 | 第44-45页 |
| ·绩效考核结果使用 | 第45页 |
| ·对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考核流程改革的评价 | 第45-48页 |
| ·对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考核流程的合理性分析 | 第45-47页 |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四院绩效考核流程改革需突破的问题 | 第47-4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第48-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