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

当代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障碍与改进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1页
第二章 绪论第11-27页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目的第11-13页
  (一) 论文的选题背景第11-13页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页
 二、文献综述第13-21页
  (一) 高中阶段教育现状研究第14页
  (二) 学生成长的障碍的研究第14-15页
  (三)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第15-18页
  (四) 比较创新教育的研究第18-19页
  (五) 有关创新培养的研究第19-20页
  (六)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研究第20-21页
 三、概念界定第21-24页
  (一) 创新第21-22页
  (二) 创新型人才第22-23页
  (三) 创新素质第23-24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4-27页
  (一) 研究思路第24-25页
  (二) 研究方法第25-27页
第三章 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第27-36页
 一、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心理学基础第27-30页
  (一) 智力理论的发展对培养高中生创新素质的启示第27-29页
  (二) 创造性思维理论对培养高中生创新素质的启示第29-30页
  (三) 神经科学的发展对培养高中生创新素质的启示第30页
 二、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学基础第30-34页
  (一) 现代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对培养高中生创新素质的启示第31-32页
  (二) 创新素质教育理论对培养高中生创新素质的启示第32-33页
  (三)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培养高中生创新素质的启示第33-34页
 三、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哲学基础第34-36页
  (一)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35页
  (二)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发展第35页
  (三)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启示第35-36页
第四章 当代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现状调查与障碍归因第36-47页
 一、高中创新素质培养的总体情况第36-37页
  (一) 对学生的关注点第36页
  (二) 对教师的关注点第36-37页
  (三) 对家长的关注点第37页
 二、突出问题第37-43页
 三、障碍归因第43-47页
  (一) 传统观念体制的束缚第44页
  (二) 长期应试教育的顽疾第44-45页
  (三) 学校教育环境的缺失第45页
  (四) 高质创新型师资的匮乏第45页
  (五) 教育行政管理的滞后第45-46页
  (六) 社会创新环境的薄弱第46页
  (七) 家庭教育的无助乏力第46-47页
第五章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质量第47-55页
 一、树立统一的“创新素质教育观”第47-48页
 二、建立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制度与机制第48-50页
  (一) 成立“创新素质教育委员会”第48页
  (二) 制定《创新素质教育实施细则》第48页
  (三) 建立和完善创新培养的奖励制度第48页
  (四) 建立多元的培养与发展评价体系第48-49页
  (五) 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资源保障体系第49页
  (六) 构建科学且合理的课程保障体系第49页
  (七) 制定并实施弹性学分制管理制度第49页
  (八) 有条件的学校应实施小班授课制第49-50页
 三、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构建探究型教育教学模式第50页
  (一) 变革高中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第50页
  (二) 构建互动探究型的教学模式第50页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第50-52页
  (一) 从学校角度看第50-51页
  (二) 从教师角度看第51-52页
 五、营造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社会与家庭环境第52-55页
  (一) 政策制度的保障以完善选拔评价体系第52页
  (二) 结合实际资源优势积极寻求政策支持第52-53页
  (三) 建立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合作联动制第53页
  (四) 发挥家庭教育对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第53-55页
结论第55-57页
注释第57-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附录第63-74页
 附录1:当代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调查问卷(学生用)第63-66页
 附件2:当代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调查问卷(教师用)第66-70页
 附件3:当代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调查问卷(家长用)第70-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卫校护士专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探索
下一篇:大庆市初中教师班级管理风格与班级组织气氛对学生学习态度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