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 关于组织气氛及学校组织气氛研究 | 第10-13页 |
(二) 关于学习态度研究 | 第13页 |
(三) 关于学校组织气氛与学习行为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 班级 | 第14页 |
(二) 教师班级管理风格 | 第14页 |
(三) 组织气氛 | 第14页 |
(四) 班级组织气氛 | 第14-15页 |
(五) 学习态度 | 第15页 |
五、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一、管理风格理论 | 第17页 |
二、组织气氛理论 | 第17-19页 |
(一) 组织气氛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 组织气氛的维度 | 第18-19页 |
三、敏感度训练理论与群体动力理论 | 第19-20页 |
(一) 敏感训练理论 | 第19页 |
(二) 群体动力理论 | 第19-20页 |
四、学习动机理论 | 第20-21页 |
(一) 本能理论 | 第20页 |
(二) 驱力理论 | 第20页 |
(三) 需要层次理论 | 第20-21页 |
(四) 成就动机理论 | 第21页 |
(五) 归因理论 | 第21页 |
(六) 动机系统理论 | 第21页 |
(七) 激励理论 | 第21页 |
五、学习态度理论 | 第21-25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及过程 | 第25-30页 |
一、研究架构图、背景变量与研究假设 | 第25-27页 |
(一) 研究架构及说明 | 第25-26页 |
(二) 研究背景变量 | 第26-27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一) 量表的编制 | 第27页 |
(二) 内容效度的建立 | 第27-28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28页 |
四、研究过程 | 第28-30页 |
(一) 研究范围与限制 | 第28页 |
(二) 资料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0-48页 |
一、样本分析 | 第30-33页 |
(一) 基本资料描述 | 第30页 |
(二) 背景资料描述 | 第30-31页 |
(三) 教师班级管理风格、班级组织气氛与学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分析 | 第31-33页 |
二、样本资料与教师班级管理风格、班级组织气氛与学习态度的关系分析 | 第33-44页 |
(一) 样本基本资料与教师班级管理风格、班级组织气氛与学习态度的关系 | 第33-37页 |
(二) 样本背景资料与教师班级管理风格、班级组织气氛与学习态度的关系 | 第37-44页 |
三、教师班级管理风格、班级组织气氛与学习态度相关之分析 | 第44-48页 |
(一) 教师班级管理风格与班级组织气氛之关系探讨 | 第44页 |
(二) 教师班级管理风格与学习态度之关系探讨 | 第44-45页 |
(三) 班级组织气氛与学习态度的关系探讨 | 第45-48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第48-57页 |
一、讨论 | 第48-53页 |
(一) 初级中学教师班级管理风格、班级气氛与学习态度的现况 | 第48-49页 |
(二) 学生背景变量在教师班级管理风格、班级组织气氛与学习态度的知觉差异 | 第49-50页 |
(三) 教师背景变量在教师班级管理风格、班级气氛与学习态度的知觉差异 | 第50-52页 |
(四) 教师班级管理风格、班级组织气氛与学习态度的相关性 | 第52页 |
(五) 教师班级管理风格、班级组织气氛与学习态度的影响性验证 | 第52-53页 |
二、建议 | 第53-57页 |
(一) 对教育主管机构和学校校长的建议 | 第53-54页 |
(二) 对教师的建议 | 第54-55页 |
(三) 对学生的建议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注释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