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美育论文--美术论文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以创作为主的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绪论第11-17页
 一、研究的缘起第11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第12-13页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页
 五、课题界定第13-15页
 六、论文框架第15-17页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17-33页
 第一节 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第17-27页
  一、动画理论与本研究第17-21页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本研究第21-25页
  三、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与本研究第25-27页
 第二节 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的文献综述第27-32页
  一、《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中相关研究论文的梳理第27-30页
  二、《中国校外教育——美术》中相关文章的梳理第30-31页
  三、其他文献中相关研究论文的梳理第31-32页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二章 国内外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的现状第33-54页
 第一节 国内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第33-35页
  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梳理第33-34页
  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相关的梳理第34-35页
  三、总结第35页
 第二节 美术教科书中动画课例的比较与分析第35-47页
  一、《中小学教材的国际比较研究》子课题概述第35页
  二、中、日、韩三国美术教科书中动画课例的概况第35-36页
  三、中、日、韩美术教科书中动画课例的比较研究第36-46页
  四、结论与建议第46-47页
 第三节 国内外中小学动画教学的现状第47-53页
  一、国外中小学动画创作案例研究第47-52页
  二、国内中小学动画教学的总体现状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三章 增设中小学动画课程与开展教学的必要性第54-68页
 第一节 有关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的调查研究第54-62页
  一、中小学生问卷调查研究报告第54-56页
  二、动画专业教师访谈第56-59页
  三、中小学美术教师访谈第59-61页
  四、结论与建议第61-62页
 第二节 动画创作的积极影响第62-67页
  一、动画创作与学生的发展第63-66页
  二、动画创作与美术学科的发展第66-67页
  三、动画创作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第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第68-126页
 第一节 中小学动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第68-87页
  一、中小学动画课程与专业动画课程的区别第68-69页
  二、中小学动画教学的内容第69-71页
  三、中小学动画的教学方法第71-85页
  四、中小学动画的评价方法第85-87页
 第二节 动画课程设计与教学第87-92页
  一、课程目标第87页
  二、动画课程设计第87-88页
  三、动画教学实施过程第88-92页
  四、建议第92页
 第三节 成功开展动画课程与教学的案例第92-101页
  一、宁波淮河小学Flash动画课程有效性的调查报告第93-96页
  二、上海市桃浦中学定格动画课程与教学第96-99页
  三、上海市同济一附中实验动画课程与教学第99-101页
  四、结论第101页
 第四节 “2011海上夏日清风动画季”案例研究第101-122页
  一、活动缘起第102页
  二、活动理念第102-103页
  三、动画节策划第103-112页
  四、2011海上夏日清风动画季第112-119页
  五、成效与反思第119-121页
  六、结论与建议第121-122页
 第五节 目前中小学动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122-125页
  一、存在的问题第123-124页
  二、对策第124-125页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五章 教师动画工作坊与沙龙第126-137页
 第一节 教师动画工作坊第126-127页
  一、开设教师动画工作坊的意义第126-127页
  二、活动过程第127页
  三、活动成效第127页
 第二节 “动画创作与教学”沙龙第127-136页
  一、举办沙龙的目的第128页
  二、沙龙细则与准备工作第128页
  三、活动过程第128-134页
  五、沙細成效第134-136页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结章 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的展望第137-141页
 一、本研究的成效与创新之处第137-138页
 二、本研究的局限第138页
 三、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的展望第138-141页
附录第141-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55页
后记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德克萨斯州初中健康教育(性教育部分)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
下一篇:澳大利亚华文媒体的发展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