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可教育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2 关于创造力来源的探析 | 第13-2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8页 |
·创造力的内涵 | 第13-17页 |
·可教育性的内涵 | 第17-18页 |
·关于创造力来源的几种观点 | 第18-23页 |
·传统的单因素论 | 第18-20页 |
·创造力来源综合论 | 第20页 |
·创造力不可教育论 | 第20-23页 |
3 创造力可教育性的多学科理论阐释与辨析 | 第23-45页 |
·意识抑或本能——生物学辨析 | 第23-26页 |
·人作为生物体的未特定性 | 第23-24页 |
·人的可塑性 | 第24-26页 |
·创造力产生的物质载体——生理学论证 | 第26-29页 |
·两个大脑半球——创造力产生的物质载体 | 第26-28页 |
·脑的可塑性 | 第28-29页 |
·思维与动机——心理学阐释 | 第29-37页 |
·思维与创造 | 第30-33页 |
·动机与创造 | 第33-37页 |
·创造力产生的外部环境——社会学因素 | 第37-43页 |
·经济形势和政治制度对创造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社会文化对创造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 | 第39-42页 |
·人际关系及交往方式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 第42-43页 |
·人类活动的实践性与事物的可知性——哲学根基 | 第43-45页 |
·创造——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 | 第43-44页 |
·事物的可知性——创造力开发的哲学基础 | 第44-45页 |
4 创造力的培养与创造教育的建设 | 第45-57页 |
·影响我国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育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教育理念有失偏颇:外源性动机过于强化 | 第45-46页 |
·教育方法陈旧老化:“标准性”扼杀了创造性 | 第46页 |
·教育价值偏差失位:功利主义实现了对教育的主宰 | 第46-47页 |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创造型教育的实施策略 | 第47-57页 |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 第47-51页 |
·创造型教育的建设 | 第51-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