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儒耳目资》异读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西儒耳目资》的成书及前人对该书研究的综述 | 第9-11页 |
·《西儒耳目资》的成书、体例及版本 | 第9-10页 |
·前人对《西儒耳目资》的相关研究及其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本研究的意义、方法和目标 | 第11-13页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2页 |
·研究方法和手段 | 第12页 |
·研究所依据的材料 | 第12-13页 |
·研究材料 | 第13页 |
·参照音系 | 第13页 |
2. 《西儒耳目资》的音系 | 第13-22页 |
·前人对《西儒耳目资》音系的研究 | 第13-20页 |
·罗常培的研究 | 第13-16页 |
·陆志韦的研究 | 第16-17页 |
·李新魁的研究 | 第17-18页 |
·曾晓渝的研究 | 第18-20页 |
·本文作者对《西儒耳目资》音系的看法 | 第20-22页 |
3. 对《西儒耳目资》异读的整理 | 第22-26页 |
·异读的基本面貌 | 第22-24页 |
·异读的分类 | 第24-26页 |
·同声异韵异读 | 第24页 |
·同韵异声异读 | 第24-25页 |
·同声韵异调异读 | 第25页 |
·音节异读 | 第25-26页 |
4. 异读来源的判定 | 第26-70页 |
·历史传承 | 第26-51页 |
·声母对应 | 第26-34页 |
·幫组 | 第26-27页 |
·非组 | 第27-28页 |
·端组 | 第28-29页 |
·知组 | 第29-30页 |
·精组 | 第30页 |
·荘组 | 第30-31页 |
·章组 | 第31-32页 |
·見组 | 第32-33页 |
·其它 | 第33-34页 |
·韵母对应 | 第34-49页 |
·果摄 | 第34-35页 |
·假摄 | 第35页 |
·遇摄 | 第35-36页 |
·蟹摄 | 第36-37页 |
·止摄 | 第37-38页 |
·效摄 | 第38-39页 |
·流摄 | 第39页 |
·咸摄 | 第39-41页 |
·深摄 | 第41页 |
·山摄 | 第41-43页 |
·臻摄 | 第43-44页 |
·宕摄 | 第44-45页 |
·江摄 | 第45-46页 |
·曾摄 | 第46-47页 |
·梗摄 | 第47-48页 |
·通摄 | 第48-49页 |
·声调对应 | 第49-51页 |
·平声 | 第49页 |
·上声 | 第49-50页 |
·去声 | 第50页 |
·入声 | 第50-51页 |
·文白异读 | 第51-69页 |
·文白异读的确定原则 | 第51页 |
·《西儒耳目资》中的文白异读 | 第51-69页 |
·声母异读 | 第51-59页 |
·韵母异读 | 第59-68页 |
·声调异读 | 第68-69页 |
·异读的其他情况 | 第69-70页 |
·方言异读 | 第69-70页 |
·南京音 | 第69页 |
·山西方音 | 第69-70页 |
·其他方音 | 第70页 |
·异体字的错认 | 第70页 |
·错读现象 | 第70页 |
5. 从异读看《西儒耳目资》的音系基础 | 第70-79页 |
·《西儒耳目资》与《中原音韵》的比较 | 第71-74页 |
·声母比较 | 第71-72页 |
·韵母比较 | 第72-73页 |
·声调的比较 | 第73-74页 |
·《西儒耳目资》与现代南京音系的比较 | 第74-76页 |
·声母比较 | 第74页 |
·韵母比较 | 第74-76页 |
·声调的比较 | 第76页 |
·《西儒耳目资》与现代太原话的比较 | 第76-79页 |
·声母比较 | 第77页 |
·韵母比较 | 第77-78页 |
·声调的比较 | 第78-79页 |
6. 结论 | 第79页 |
附录 | 第79-80页 |
附录一: 《西儒耳目资》体例示例 | 第80页 |
附录二: 《西儒耳目资》异读与中古音对照表 | 第80-165页 |
参考书目 | 第165-171页 |
后记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