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4页 |
Abts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从高考作文的文本中看失语表现 | 第8-20页 |
第一节 高考作文的虚假化现象 | 第8-12页 |
1、材料的虚假 | 第8-9页 |
2、情感的虚假 | 第9-10页 |
3、写作行为的虚假 | 第10-12页 |
第二节 高考作文的空洞化现象 | 第12-14页 |
1、空陈华辞,无主骨 | 第12-13页 |
2、空疏干瘪,无血肉 | 第13页 |
3、空列材料,无思辩 | 第13-14页 |
4、空掉书囊,无体验 | 第14页 |
第三节 高考作文的模板化现象 | 第14-20页 |
1、光明中正版 | 第15-16页 |
2、汉风古韵版 | 第16-17页 |
3、胡编乱造版 | 第17-20页 |
第二章 从致使写作者“主体性”丧失的因素中看失语原因 | 第20-37页 |
第一节 从写作动机的指向和水平上看高考作文的失语原因 | 第21-24页 |
1、与问题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 | 第21-22页 |
2、目前学生写作动机的指向和水平调查 | 第22-23页 |
3、目前中学生写作动机的指向和水平与高考作文失语关系分析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从写作文本的限定图式上看高考作文的失语原因 | 第24-32页 |
1、学生写作受限情况调查 | 第25-27页 |
2、写作内容上的刻板限定 | 第27-29页 |
3、写作形式上的刻板限定 | 第29-32页 |
第三节 从写作语境的多层制约因素中看高考作文的失语原因 | 第32-37页 |
1、从学校的管理文化和课程文化看失语 | 第32-36页 |
2、从流行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冲撞中看失语 | 第36页 |
3、从高考的特殊语境中看失语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以“写作主体”的建构为旨归寻求解决办法 | 第37-60页 |
第一节 著文与塑人结合,优化写作动机的指向和水平 | 第38-45页 |
1、理论阐释 | 第38-41页 |
2、操作实例 | 第41-45页 |
第二节 自主性与交互性结合,构建“对话式”的写作平台 | 第45-52页 |
1、理论阐释 | 第45-47页 |
2、操作实例 | 第47-52页 |
第三节 校内与校外结合,营造绿色的写作环境 | 第52-60页 |
1、理论阐释 | 第52-56页 |
2、操作实例 | 第56-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