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车身静动态性能灵敏度分析及优化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 ·车身结构优化及轻量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高强度钢在车身上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 第14-17页 |
| ·应用超高强度钢的设计阶段白车身优化思路 | 第17-18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目标白车身的静动态性能分析评价 | 第20-32页 |
| ·目标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0-24页 |
| ·网格划分 | 第20页 |
| ·连接模拟 | 第20-23页 |
| ·赋予属性 | 第23-24页 |
| ·白车身现有方案的静刚度仿真分析 | 第24-28页 |
| ·仿真分析边界条件 | 第24-25页 |
| ·仿真分析结果评价 | 第25-28页 |
| ·白车身现有方案的自由模态仿真分析 | 第28-31页 |
| ·仿真分析边界条件 | 第29页 |
| ·仿真分析结果评价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白车身结构静动态特性灵敏度分析研究 | 第32-51页 |
| ·灵敏度分析模型的设定 | 第32-37页 |
| ·参与灵敏度分析的零件筛选 | 第34-36页 |
| ·板厚变化范围的确定 | 第36页 |
| ·响应变量的设置 | 第36-37页 |
| ·白车身静动态性能板厚修改灵敏度的计算与比较 | 第37-44页 |
| ·刚度板厚灵敏度的计算与分析 | 第37-41页 |
| ·一阶模态频率板厚灵敏度的计算与分析 | 第41-43页 |
| ·白车身重量板厚灵敏度的计算与分析 | 第43-44页 |
| ·基于间接灵敏度准则的零件性能贡献分析比较 | 第44-50页 |
| ·基于相对灵敏度的性能贡献分析 | 第44-48页 |
| ·基于比值灵敏度的性能贡献分析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考虑灵敏度变化的白车身静动态性能预测方法 | 第51-61页 |
| ·利用灵敏度数值作预测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 ·基于二次曲线假设的灵敏度变化估计方法 | 第52-58页 |
| ·修改多个零件板厚时的性能变化预测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基于设计变量优选的静动态性能优化方法 | 第61-80页 |
| ·传统优化方法的流程及其不足 | 第61-63页 |
| ·实施板厚修改的零件数量优选方法 | 第63-65页 |
| ·基于灵敏度变化及变量优选的白车身特性优化实例 | 第65-79页 |
| ·弯曲刚度性能优化方案 | 第65-71页 |
| ·一阶模态频率优化方案 | 第71-74页 |
| ·不削弱静动态性能指标的轻量化方案 | 第74-76页 |
| ·弯曲刚度及一阶模态频率协同优化方案 | 第76-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80-83页 |
| 全文总结 | 第80-81页 |
| 展望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附件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