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目录 | 第13-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9页 |
| ·引言 | 第17-20页 |
| ·西方隐喻研究新发展对本研究的启发 | 第20-25页 |
| ·隐喻的本质内涵与研究价值 | 第25-29页 |
| ·汉英隐喻的可译性与隐喻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 第29-34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34-36页 |
| ·研究目标 | 第36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38-39页 |
| 第二章 西方隐喻学研究发展历程对隐喻翻译的启示 | 第39-87页 |
| ·西方的隐喻认知演变 | 第39-41页 |
| ·西方隐喻研究的多学科交叉 | 第41-46页 |
| ·Lakoff之前的西方隐喻要论 | 第46-49页 |
| ·Lakoff之后的西方隐喻要论 | 第49-54页 |
| ·隐喻是比较,也是一种思维创新 | 第50-53页 |
| ·隐喻相似点的概念 | 第53-54页 |
| ·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隐喻翻译研究 | 第54-61页 |
| ·映射与隐喻汉英翻译的衡量标准 | 第57-58页 |
| ·隐喻转换力与译者的隐喻翻译能力 | 第58-61页 |
| ·隐喻的确定与理解 | 第61-66页 |
| ·理解和使用隐喻能力的习得 | 第64页 |
| ·隐喻译文读者如何理解隐喻 | 第64-66页 |
| ·隐喻是人类思维与认知方式这一新观点的价值 | 第66-70页 |
| ·隐喻翻译是译者跨文化认知和思维的过程 | 第67-69页 |
| ·隐喻新观点是隐喻翻译指南 | 第69-70页 |
| ·汉英的隐喻思维对比 | 第70-87页 |
| ·汉英隐喻的义域思维模式共性 | 第75-77页 |
| ·汉英隐喻的义域思维模式差异 | 第77-79页 |
| ·喻体的内涵差异 | 第79-82页 |
| ·喻体内涵的文化烙印 | 第82-84页 |
| ·喻体的意象差异 | 第84-87页 |
| 第三章 隐喻的认知与隐喻翻译的探索 | 第87-149页 |
| ·汉英隐喻理论的比较 | 第87-96页 |
| ·西方隐喻与汉语隐喻不完全对应 | 第88-90页 |
| ·西方隐喻理论中的隐喻认知方式 | 第90-94页 |
| ·共同点理论促进隐喻翻译思维 | 第94-96页 |
| ·隐喻的"喻体共知性"与翻译衡量标准 | 第96-103页 |
| ·隐喻的解读与翻译都需要隐喻思维 | 第103-107页 |
| ·前人的隐喻翻译方法与隐喻翻译理论基础 | 第107-139页 |
| ·隐喻翻译早期认识 | 第108-111页 |
| ·后期的翻译方法论研究 | 第111-118页 |
| ·隐喻直译法回顾与问题探索 | 第118-126页 |
| ·隐喻意译法回顾与问题探索 | 第126-131页 |
| ·隐喻意译法是不得已而为之 | 第127-129页 |
| ·意译隐喻永远做不到"忠实" | 第129-131页 |
| ·隐喻直译与意译结合法的回顾与问题探索 | 第131-135页 |
| ·隐喻注释法及其他译法的回顾与问题探索 | 第135-139页 |
| ·传统译法的局限性与隐喻翻译的难题 | 第139-149页 |
| ·很多喻体意象在翻译中"受伤" | 第141-146页 |
| ·文化喻体意象在翻译中最易"受伤" | 第146-149页 |
| 第四章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 | 第149-177页 |
|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必要性 | 第149页 |
|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目标 | 第149-150页 |
| ·理论基础与面临的问题 | 第150-155页 |
| ·可借鉴的西方隐喻研究理论 | 第155-160页 |
| ·隐喻认知的启发 | 第156-157页 |
| ·关联理论的启发 | 第157-160页 |
|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及其内涵 | 第160-172页 |
| ·三原则的内涵 | 第162-164页 |
| ·三原则的适用性 | 第164-171页 |
| ·三原则的译文验证功能 | 第171-172页 |
|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应用价值 | 第172-177页 |
| 第五章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应用 | 第177-239页 |
| ·隐喻翻译原则属于应用翻译理论 | 第177-179页 |
| ·如何保持隐喻特征 | 第179-200页 |
| ·"喻体共知性"是检验标准 | 第181-187页 |
| ·保持喻体特征需创造性思维 | 第187-192页 |
| ·汉语喻体的英语对应词经常是"陷阱" | 第192-197页 |
| ·普通词扩展的喻体因文化思维差异而意象不同 | 第197-200页 |
| ·如何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 | 第200-219页 |
| ·喻源域的映射意象一致是检验标准 | 第203-207页 |
| ·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的翻译方法 | 第207-219页 |
| ·转换喻体 | 第207-210页 |
| ·扩展隐喻,补出寓意 | 第210-213页 |
| ·直译喻体,增加释义 | 第213-219页 |
| ·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 | 第219-226页 |
| ·文化意象亏损被长期忽视 | 第220-225页 |
| ·丢弃喻体文化意象是译者的文化失职 | 第225-226页 |
| ·如何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 | 第226-239页 |
| ·解决翻译难题需要创新的翻译方法 | 第228-229页 |
| ·新译法---文化喻体直译,增加内涵"解"译 | 第229-234页 |
| ·新译法的应用功效 | 第234-239页 |
| 第六章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239-254页 |
| ·完成的研究任务 | 第239页 |
| ·西方隐喻研究启迪我们萌生的四点新认识 | 第239-241页 |
| ·汉英喻体意象转换的两条衡量标准的提出 | 第241-244页 |
|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创立构想 | 第244-245页 |
| ·汉英隐喻翻译三原则的提出与内涵阐述 | 第245-247页 |
| ·实施第二条翻译原则的三个翻译方法 | 第247-249页 |
| ·实施第三条翻译原则的一个新译法 | 第249-252页 |
| ·本论文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252-254页 |
| 附录: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第254-2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5-266页 |
| 中文文献 | 第255-261页 |
| 外文文献 | 第261-266页 |
| 后记 | 第266-2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