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预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导言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学生怨恨概述 | 第15-53页 |
一、学生怨恨的界定与限定 | 第15-29页 |
(一) "他山之石" | 第15-20页 |
(二) 怨恨是弱者隐忍于内的不满或敌意情绪 | 第20-22页 |
(三) 怨恨与相关负性情感辨别 | 第22-27页 |
(四) 学生怨恨的本质内涵及其限定 | 第27-29页 |
二、学生怨恨的构成要素及其初始形式 | 第29-37页 |
(一) 学生怨恨构成的三大要素 | 第29-34页 |
(二) 学生怨恨的初始形式 | 第34-37页 |
三、学生怨恨的对象、表征、类型及强度 | 第37-53页 |
(一) 学生怨恨的对象 | 第37-42页 |
(二) 学生怨恨的表征 | 第42-47页 |
(三) 学生怨恨的类型 | 第47-50页 |
(四) 学生怨恨的强度 | 第50-53页 |
第二章 学生怨恨生发的基础 | 第53-115页 |
一、学生怨恨生发的生理基础 | 第54-57页 |
(一) 人脑的基本结构 | 第54-55页 |
(二) 怨恨情绪生发的脑机制 | 第55-57页 |
二、学生怨恨生发的社会基础 | 第57-97页 |
(一) "人己关系"中滋生的不满或敌意情绪 | 第57-83页 |
(二) "物我关系"中滋生的不满或敌意情绪 | 第83-97页 |
三、学生怨恨生发的心理基础 | 第97-115页 |
(一) 怯懦 | 第97-103页 |
(二) 自卑 | 第103-108页 |
(三) 心胸狭窄 | 第108-112页 |
(四) 意志消沉 | 第112-115页 |
第三章 学生怨恨的价值辨析 | 第115-138页 |
一、学生怨恨具有何种价值 | 第115-122页 |
(一) 怨恨价值的相关争辩 | 第115-119页 |
(二) 对学生怨恨价值的基本看法 | 第119-122页 |
二、学生怨恨的负性价值 | 第122-138页 |
(一) 阻碍自我与他人之间融洽关系的营造 | 第122-123页 |
(二) 毒害着自我的身心健康 | 第123-125页 |
(三) 导致人格上的分裂 | 第125-127页 |
(四) 引起破坏性或攻击性行为 | 第127-130页 |
(五) 道德品味被扭曲 | 第130-133页 |
(六) 扼杀创造性,滋生平庸 | 第133-135页 |
(七) 为道德的个人相对主义的出现提供了温床 | 第135-138页 |
第四章 学生怨恨的教育干预 | 第138-166页 |
一、预防学生怨恨滋生的教育策略 | 第138-158页 |
(一) 发展学生的个体人格 | 第139-143页 |
(二) 引导学生自我修养 | 第143-152页 |
(三) 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 第152-156页 |
(四)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 第156-158页 |
二、合理疏导学生的怨恨情绪 | 第158-166页 |
(一) 创设对话性社区 | 第158-161页 |
(二) 提供恰当的发泄场所 | 第161-164页 |
(三) 转换心理活动方向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0页 |
后记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