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二)选题的目的 | 第10-11页 |
(三)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就业焦虑的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二)专业认同的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三、概念界定及测量维度设计 | 第14-15页 |
(一)就业焦虑 | 第14页 |
(二)专业认同 | 第14-15页 |
(三)就业焦虑的测量维度设计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 第15-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就业焦虑的调查与分析 | 第18-30页 |
第一节 调查的两所高校的基本情况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调查方式及过程 | 第19-20页 |
第三节 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 第20-25页 |
一、该专业学生整体的就业焦虑度程度较高 | 第20-22页 |
二、就业焦虑存在年级差异 | 第22-23页 |
三、就业焦虑存在性别差异 | 第23-24页 |
四、就业焦虑存在城乡差异 | 第24-25页 |
第四节 就业焦虑及产生原因 | 第25-30页 |
一、就业焦虑窘境 | 第25-26页 |
二、就业焦虑产生原因 | 第26-30页 |
第二章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业焦虑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 | 第30-38页 |
第一节 个案工作的介入 | 第30-36页 |
一、接案阶段 | 第30页 |
二、预估阶段 | 第30-31页 |
三、计划阶段 | 第31-33页 |
四、介入实施 | 第33-36页 |
第二节 个案工作的总结与反思 | 第36-38页 |
一、总结 | 第36-37页 |
二、反思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业焦虑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 | 第38-51页 |
第一节 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8-39页 |
一、介入的必要性 | 第38页 |
二、介入的可行性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前期准备 | 第39-42页 |
一、组员的招募 | 第39页 |
二、成员需求预估 | 第39页 |
三、小组活动的筹备 | 第39-40页 |
四、小组工作目标确定 | 第40页 |
五、小组活动安排 | 第40-41页 |
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 第42-48页 |
一、第一次活动 | 第42-43页 |
二、第二次活动 | 第43-45页 |
三、第三次活动 | 第45-46页 |
四、第四次活动 | 第46-47页 |
五、第五次活动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小组活动效果评估 | 第48-51页 |
一、前测后测对比 | 第48-49页 |
二、结果评估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反思与启示 | 第51-56页 |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的反思 | 第51-53页 |
一、目标对象对社工身份认同问题 | 第51页 |
二、社工自身的素质问题 | 第51-52页 |
三、缺乏分类评估及追踪服务 | 第52页 |
四、介入方式缺乏整合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小组工作介入的启示 | 第53-56页 |
一、提升外界对社会工作的熟知度 | 第53-54页 |
二、增强社工的专业素质 | 第54页 |
三、建立分类评估和追踪机制 | 第54-55页 |
四、整合介入方式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