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城市困境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实务探索--以JS区L社区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绪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3、综合述评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3-15页 |
1、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五)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1、困境儿童 | 第15-16页 |
2、人际交往障碍 | 第16-17页 |
(六)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社会支持理论 | 第17页 |
2、社会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3、增权理论 | 第18-19页 |
二、小组工作介入困境儿童人际交往障碍背景及预估 | 第19-24页 |
(一)介入背景 | 第19页 |
(二)介入缘由 | 第19-20页 |
(三)L社区困境儿童人际交往状况 | 第20页 |
(四)L社区困境儿童人际交往需求调研及分析 | 第20-21页 |
(五)困境儿童人际交往障碍成因分析 | 第21-24页 |
1、社会支持不足 | 第21-22页 |
2、人际交往能力缺乏 | 第22-24页 |
三、小组工作介入的实务过程 | 第24-47页 |
(一)小组准备阶段 | 第24-27页 |
1、小组组员招募 | 第24-25页 |
2、小组筹备、建立 | 第25-27页 |
3、小组活动困难预估及解决方法 | 第27页 |
(二)小组实施过程 | 第27-42页 |
1、第一节小组活动——“相识,相知” | 第27-30页 |
2、第二节小组活动——“沟通,协作” | 第30-33页 |
3、第三节小组活动——“感受,体验” | 第33-35页 |
4、第四节小组活动——“挑战,突破” | 第35-38页 |
5、第五节小组活动——“排解,疏导” | 第38-40页 |
6、第六节小组活动——“别离,祝福” | 第40-42页 |
(三)小组活动效果 | 第42-44页 |
1、困境儿童人际交往障碍得到缓解 | 第43页 |
2、困境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升 | 第43-44页 |
(四)小组活动评估 | 第44-47页 |
1、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 第44页 |
2、小组活动效果评估 | 第44-47页 |
四、反思与总结 | 第47-50页 |
(一)对实务的反思 | 第47-48页 |
1、应注重社工服务连续性 | 第47页 |
2、应强化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 第47-48页 |
(二)对研究的反思 | 第48-50页 |
五、相关建议 | 第50-52页 |
(一)个体层面:增强自信,融入环境 | 第50页 |
(二)家庭层面:加强沟通,增进感情 | 第50页 |
(三)社区层面:搭建平台,促进交流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