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发酵工艺论文

固态发酵培养基物化特性及其固态发酵新工艺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引言第18-36页
    1.1 固态发酵内涵与外延第18页
    1.2 固态发酵培养基制备研究进展第18-24页
        1.2.1 固态发酵培养基理化性质第19-23页
        1.2.2 固体基质前处理第23-24页
        1.2.3 固态发酵基培养基灭菌第24页
    1.3 固态发酵反应器及过程强化措施研究进展第24-27页
        1.3.1 固态发酵反应器类型第24-25页
        1.3.2 不同固态发酵反应器质热传递过程强化对比第25-27页
    1.4 固态发酵体系质热传递研究进展第27-31页
        1.4.1 固态发酵质热传递宏观尺度模拟第27-28页
        1.4.2 固态发酵过程介观尺度模拟第28-31页
    1.5 好氧固态发酵微生物农药研究进展第31-32页
    1.6 汽爆秸秆厌氧固态发酵乙醇研究进展第32-33页
    1.7 固态发酵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论文研究思路第33-36页
        1.7.1 固态发酵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3-34页
        1.7.2 论文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第34-36页
第2章 汽爆固态发酵培养基固体基质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的研究第36-56页
    2.1 前言第36-37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7-41页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第37页
        2.2.2 玉米秸秆及其不同部位汽爆前处理第37-38页
        2.2.3 玉米秸秆及其不同部位汽爆前后酶解实验第38页
        2.2.4 麸皮汽爆处理及碳酸氢钠辅助汽爆前处理第38页
        2.2.5 汽爆处理麸皮固态发酵实验第38-39页
        2.2.6 原位汽爆灭菌实验第39页
        2.2.7 分析方法第39-4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1-53页
        2.3.1 汽爆对玉米秸秆不同部位化学组分影响第41-44页
        2.3.2 汽爆对玉米秸秆不同部位酶解效果影响第44-45页
        2.3.3 汽爆前处理对麸皮原料化学组分影响第45-46页
        2.3.4 碳酸氢钠辅助汽爆后麸皮基质化学组分及化学结构的变化第46-48页
        2.3.5 汽爆对麸皮原料固态发酵的影响第48页
        2.3.6 固态发酵培养基质原位汽爆灭菌效果分析第48-50页
        2.3.7 固态发酵培养基不同灭菌方式能量利用分析第50-52页
        2.3.8 固态发酵培养基质原位灭菌前后化学组分的变化第52-53页
    2.4 小结第53-56页
第3章 固态发酵培养基物理特性对发酵的影响第56-72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56-58页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第57页
        3.2.2 固态发酵培养基造粒实验第57页
        3.2.3 造粒培养基固态发酵实验第57页
        3.2.4 固态发酵过程水分变化及解析第57-58页
        3.2.5 麸皮汽爆前处理第58页
        3.2.6 玉米秸秆及其不同部位汽爆前处理第58页
        3.2.7 分析方法第5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8-71页
        3.3.1 固态发酵培养基质汽爆前处理后孔隙及表面积变化第58-60页
        3.3.2 培养基固体基质汽爆处理后水分分布变化第60-61页
        3.3.3 固态发酵培养基造粒及质构性质变化第61-63页
        3.3.4 固态发酵培养基造粒后水分分布及状态变化第63-65页
        3.3.5 固态发酵过程培养基中水分变化过程第65-70页
        3.3.6 固态发酵培养基配制原则第70-71页
    3.4 小结第71-72页
第4章 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传递过程的模拟研究第72-84页
    4.1 引言第72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72-77页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第72页
        4.2.2 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及控制系统搭建第72-74页
        4.2.3 固态发酵体系多孔介质质热传递方程建立第74-76页
        4.2.4 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质热传递关键参数模拟第76-7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7-83页
        4.3.1 模型适用性分析第77-78页
        4.3.2 固态发酵培养基孔隙率对固态发酵过程培养基中水分影响第78-79页
        4.3.3 循环风速对基质温度和水分影响第79-81页
        4.3.4 循环风中初始水含量对基质温度和水分影响第81-83页
    4.4 小结第83-84页
第5章 气相双动态固态好氧发酵淡紫拟青霉工艺及其产业化放大第84-92页
    5.1 引言第84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84-85页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第84页
        5.2.2 微生物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84-85页
        5.2.3 氮源对淡紫拟青霉固态发酵影响第85页
        5.2.4 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实验第8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5-90页
        5.3.1 氮源对淡紫拟青霉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过程孢子颜色变化的影响第85-87页
        5.3.2 氮源复配对淡紫拟青霉固态发酵过程孢子颜色变化的影响第87-88页
        5.3.3 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淡紫拟青霉产业化生产工艺第88-90页
    5.4 小结第90-92页
第6章 气相双动态固态好氧发酵小盾壳霉工艺第92-106页
    6.1 引言第92页
    6.2 材料和方法第92-95页
        6.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第92-93页
        6.2.2 微生物及培养基的制备第93页
        6.2.3 接种方式和接种量对小盾壳霉产孢的影响第93页
        6.2.4 气相双动态、静止固态发酵对比第93-94页
        6.2.5 温度对小盾壳霉固态发酵体系中微生物形态及孢子产量的影响第94页
        6.2.6 分析方法第94-9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5-105页
        6.3.1 接种方式和接种量对小盾壳霉固态发酵产孢的影响第95-98页
        6.3.2 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小盾壳霉菌体生长和产孢的关系第98-101页
        6.3.3 温度对小盾壳霉菌体生长和孢子生长影响第101-105页
    6.4 小结第105-106页
第7章 纤维素酶制剂助剂及其在汽爆秸秆高固酶解中的应用第106-122页
    7.1 引言第106-107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07-108页
        7.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第107页
        7.2.2 汽爆玉米秸秆制备第107页
        7.2.3 不同纤维酶助剂对汽爆玉米秸秆高固酶解影响第107页
        7.2.4 汽爆玉米秸秆动力学参数测定第107页
        7.2.5 纤维酶复配及酶解实验第107-108页
        7.2.6 分析方法第108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08-120页
        7.3.1 不同纤维素酶助剂对汽爆玉米秸秆高固酶解影响第109-111页
        7.3.2 汽爆玉米秸秆高固酶解动力学第111-117页
        7.3.3 不同助剂对汽爆玉米秸秆高固酶解过程水分分布变化对比第117-119页
        7.3.4 纤维素酶复配对汽爆玉米秸秆酶解转化的影响第119-120页
    7.4 小结第120-122页
第8章 氮气周期脉动固态厌氧发酵汽爆秸秆乙醇工艺第122-139页
    8.1 引言第122-123页
    8.2 材料和方法第123-125页
        8.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第123页
        8.2.2 汽爆玉米秸秆制备第123页
        8.2.3 氮气脉动固态发酵系统第123页
        8.2.4 氮气脉动、氮气保护及静止固态发酵乙醇对比第123-124页
        8.2.5 不同固形物载荷下水分分布状态表征第124页
        8.2.6 分批补料发酵实验第124页
        8.2.7 分析方法第124-125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25-137页
        8.3.1 氮气周期脉动对乙醇固态厌氧发酵乙醇的影响第125-126页
        8.3.2 氮气周期脉动对固态发酵过程中基质酶解及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126-127页
        8.3.3 氮气周期脉动对发酵体系物质传递的影响第127-129页
        8.3.4 氮气脉动固态厌氧发酵与静止固态发酵体系中CO_2含量变化比较第129页
        8.3.5 氮气周期脉动固态厌氧发酵乙醇代谢通量分析第129-133页
        8.3.6 固形物含量对氮气周期脉动固态厌氧发酵的影响第133-135页
        8.3.7 预酶解与分批补料酶解对氮气周期脉动固态厌氧发酵乙醇的影响第135-137页
    8.4 小结第137-139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139-141页
    9.1 结论第139-140页
    9.2 创新性第140页
    9.3 展望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0页
附录A 论文辅助数据及图片第150-152页
附录B 代谢通量计算物质平衡计算第152-154页
附录C 论文中部分图原始数据第154-176页
致谢第176-17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8-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子群与有限群的结构,σ-超可解群与半σ-幂零群,子群格和σ-局部群系
下一篇:嵌入镍铬薄膜应变传感器的切削力测量刀具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