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产加工工业论文--水产食品加工与保藏论文

基于Shewanella baltica氨基酸代谢探究冷藏大黄鱼腐胺的形成及消长机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5页
    1.1 大黄鱼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 食源性生物胺的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1 关注食源性生物胺的重要性第15-16页
        1.2.2 生物胺的形成第16-18页
        1.2.3 生物胺积累的影响因素第18-19页
        1.2.4 生物胺的控制及降解第19页
        1.2.5 生物胺的检测技术第19-20页
    1.3 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的致腐特性第20页
    1.4 原核生物中的乙酰化修饰第20-22页
        1.4.1 乙酰化修饰反应机制第21页
        1.4.2 可逆乙酰化修饰的生物功能及研究进展第21-22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22-25页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3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1.5.3 研究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基于生物胺指标构建冷藏大黄鱼鲜度评价体系及生物胺来源的初步探究第25-38页
    2.1 前言第25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5-30页
        2.2.1 实验对象第25-26页
        2.2.2 实验试剂第26-27页
        2.2.3 实验仪器第27页
        2.2.4 实验方法第27-3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0-35页
        2.3.1 养殖大黄鱼冷藏条件下TVC变化情况第30-31页
        2.3.2 养殖大黄鱼冷藏条件下典型理化指标变化情况第31-32页
        2.3.3 养殖大黄鱼冷藏条件下生物胺变化情况第32-33页
        2.3.4 养殖大黄鱼主要生物胺与理化指标的回归模型构建第33-34页
        2.3.5 养殖大黄鱼冷藏条件下游离氨基酸变化情况第34-35页
        2.3.6 养殖大黄鱼生物胺与其前体物质游离氨基酸的相关性分析第35页
    2.4 讨论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冷藏大黄鱼特定腐败菌S. baltica 73中腐胺产生通路及积累机制的探索第38-61页
    3.1 前言第38-39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9-52页
        3.2.1 实验对象第39页
        3.2.2 实验试剂第39-40页
        3.2.3 实验仪器第40-41页
        3.2.4 实验方法第41-5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2-58页
        3.3.1 S.baltica 73中腐胺产生通路的探索第52-53页
        3.3.2 鸟氨酸对ODC体系相关基因表达的诱导调节作用第53-54页
        3.3.3 鸟氨酸诱导条件下S.baltica 73细胞内外的腐胺动态产生情况第54-55页
        3.3.4 腐胺对ODC体系相关基因表达的诱导调节作用第55页
        3.3.5 腐胺积累条件下S.baltica 73细胞内外的腐胺动态产生情况第55-56页
        3.3.6 缺失株△speF及△potE的构建第56-57页
        3.3.7 speF与potE基因对ODC体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57-58页
        3.3.8 野生株、△speF、△potE细胞内外腐胺产量的动态对比第58页
    3.4 讨论第58-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环境pH对S.baltica 73腐胺消长调节的探索第61-77页
    4.1 前言第61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1-71页
        4.2.1 实验对象第61-62页
        4.2.2 实验试剂第62-63页
        4.2.3 实验仪器第63-64页
        4.2.4 实验方法第64-7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1-75页
        4.3.1 载体质粒的构建第71-72页
        4.3.2 speF目的蛋白纯化第72页
        4.3.3 不同环境pH对ODC体系相关基因表达的诱导第72-73页
        4.3.4 不同环境培养下细菌胞内pH大小第73-74页
        4.3.5 不同pH条件下speF蛋白酶活性大小第74页
        4.3.6 不同环境pH条件下细菌腐胺产生量第74-75页
    4.4 讨论第75-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基于乙酰化修饰组学初探酶蛋白修饰对S. baltica 73中腐胺消长的调节作用第77-90页
    5.1 前言第77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7-83页
        5.2.1 实验对象第77-78页
        5.2.2 实验试剂第78-79页
        5.2.3 实验仪器第79页
        5.2.4 实验方法第79-8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83-88页
        5.3.1 质谱质控检测及修饰鉴定总览第83-84页
        5.3.2 S.baltica 73乙酰化修饰蛋白的富集及互作分析第84-85页
        5.3.3 S.baltica 73腐胺产生通路中的酶蛋白乙酰化修饰分析第85-86页
        5.3.4 S.baltica 73中高保守性乙酰转移酶及去乙酰化酶分析第86页
        5.3.5 缺失株△KAT及AKDAC的构建第86-87页
        5.3.6 乙酰化修饰对S.baltica 73中腐胺消长的潜在影响分析第87-88页
    5.4 讨论第88页
    5.5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六章 总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第90-92页
    6.1 总结论第90页
    6.2 创新点第90-91页
    6.3 研究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5页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第105-108页
附录二: 乙酰转移酶和去乙酰化酶氨基酸序列比对图第108-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台湾公私协力模式的网络互动关系探究--以台北市垃圾焚化政策为例
下一篇:文化调和与制度整合--以广西土司制度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