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监测数据的大跨桥梁地震易损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7页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及方法 | 第19-27页 |
2.1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2.1.1 地震易损性曲线分类 | 第19-20页 |
2.1.2 结构概率地震需求易损性分析 | 第20-22页 |
2.2 桥梁结构损伤指标准则 | 第22-23页 |
2.2.1 桥塔的损伤指标准则 | 第22-23页 |
2.2.2 支座的损伤指标准则 | 第23页 |
2.3 地面运动的输入 | 第23-25页 |
2.3.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23-24页 |
2.3.2 地震动参数的选取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南京夹江大桥测试分析及结构参数识别 | 第27-43页 |
3.1 南京夹江大桥概况 | 第27-30页 |
3.2 荷载试验 | 第30-35页 |
3.2.1 成桥空载索力测试 | 第30-31页 |
3.2.2 成桥静载试验工况 | 第31-33页 |
3.2.3 成桥静载试验数据分析 | 第33-35页 |
3.3 基于监测数据的结构参数识别 | 第35-41页 |
3.3.1 南京夹江大桥健康监测系统 | 第35-36页 |
3.3.2 基于环境振动数据的结构模态识别 | 第36-39页 |
3.3.3 基于拉索振动的索力识别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南京夹江大桥的有限元建模及模型修正 | 第43-65页 |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3-51页 |
4.1.1 缆索系统与主梁 | 第43-44页 |
4.1.2 主塔与桥墩 | 第44-50页 |
4.1.3 弹塑性阻尼器 | 第50-51页 |
4.2 有限元模型修正 | 第51-62页 |
4.2.1 不确定参数的分析及选择 | 第53-58页 |
4.2.2 目标函数建立 | 第58-60页 |
4.2.3 模型修正结果 | 第60-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五章 南京夹江大桥的易损性分析 | 第65-79页 |
5.1 地震波的输入 | 第65-69页 |
5.2 桥梁损伤指标和抗震能力的确定 | 第69-71页 |
5.2.1 桥塔的损伤指标及抗震能力 | 第69-70页 |
5.2.2 支座的损伤指标及抗震能力 | 第70-71页 |
5.3 南京夹江大桥地震需求分析 | 第71-74页 |
5.3.1 纵桥向地震分析 | 第71-72页 |
5.3.2 横桥向地震分析 | 第72-74页 |
5.4 南京夹江大桥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74-77页 |
5.4.1 纵桥向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75页 |
5.4.2 横桥向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75-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9-80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