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各种桥梁论文--桥梁:按结构分论文--拱式桥论文

内河环境下混凝土拱桥耐久性评估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桥梁耐久性检测方法概述第13-14页
    1.4 混凝土碳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1 混凝土的碳化及预测模型第14-15页
        1.4.2 混凝土碳化多因素耦合研究第15-16页
    1.5 研究现状评述第16页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南京长江大桥双曲拱桥耐久性检测与分析第17-39页
    2.1 工程概况第17-19页
    2.2 气象环境第19-20页
        2.2.1 气候特点第19页
        2.2.2 服役环境第19-20页
    2.3 耐久性损伤检测方案第20-21页
        2.3.1 检测目的第20页
        2.3.2 耐久性检测方案第20-21页
        2.3.3 主要检测仪器设备第21页
    2.4 耐久性损伤检测结果第21-31页
        2.4.1 混凝土外观检测第21-23页
        2.4.2 混凝土强度检测第23-25页
        2.4.3 钢筋锈蚀状态检测第25-27页
        2.4.4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测试第27-29页
        2.4.5 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第29-30页
        2.4.6 氯离子补充检测第30-31页
    2.5 南京长江大桥双曲拱桥耐久性损伤原因及机理分析第31-37页
        2.5.1 耐久性影响因素第31-32页
        2.5.2 耐久性损坏特点及原因第32-36页
        2.5.3 钢筋锈蚀损伤机理第36-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既有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分析第39-61页
    3.1 桥梁混凝土碳化机理第39页
    3.2 桥梁混凝土碳化影响因素第39-42页
        3.2.1 材料因素第40页
        3.2.2 环境因素第40-41页
        3.2.3 施工因素第41-42页
        3.2.4 服役条件第42页
    3.3 既有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第42-53页
        3.3.1 预测模型介绍第42-48页
        3.3.2 预测模型对比分析第48-53页
        3.3.3 预测模型适用性分析第53页
    3.4 预测模型修正第53-59页
        3.4.1 粉煤灰影响因子修正第53-56页
        3.4.2 应力影响因子修正第56-59页
        3.4.3 修正模型验证第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内河环境下混凝土拱桥碳化深度实用模型第61-73页
    4.1 南京长江大桥双曲拱桥快速碳化试验第61-64页
        4.1.1 试验目的第61页
        4.1.2 试验材料及设备第61-62页
        4.1.3 试验方法及步骤第62页
        4.1.4 试验结果第62-63页
        4.1.5 南京长江大桥双曲拱桥碳化预测模型分析第63-64页
    4.2 内河环境下混凝土拱桥碳化数据收集第64-66页
    4.3 内河环境下混凝土拱桥碳化深度实用模型第66-72页
        4.3.1 现场混凝土强度与碳化深度的实测分析第66-67页
        4.3.2 混凝土碳化系数的确定第67-71页
        4.3.3 计算模型不确定系数统计分析第71-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内河环境下混凝土拱桥耐久性提升措施第73-77页
    5.1 桥梁耐久性设计及施工层面第73-74页
        5.1.1 材料耐久性第73-74页
        5.1.2 防、排水构造措施第74页
        5.1.3 施工质量及其他措施第74页
    5.2 桥梁防腐措施层面第74-76页
        5.2.1 涂层防护第74-76页
        5.2.2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第76页
    5.3 桥梁运营管养层面第76页
        5.3.1 裂缝修补第76页
        5.3.2 交通控制及冬季除冰第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7-79页
    6.1 总结第77页
    6.2 展望第77-79页
致谢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7页
作者简介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监测数据的大跨桥梁地震易损性研究
下一篇:降雨天气下高速公路车辆行驶速度短期预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