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学汉语课堂管理策略探究--以克林顿中学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1页 |
1.1 研究缘由 | 第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文献研究 | 第18页 |
1.3.2 案例分析 | 第18页 |
1.3.3 问卷调查 | 第18-19页 |
1.3.4 访谈调查 | 第19页 |
1.3.5 统计分析手段 | 第19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1.4.1 课堂管理研究 | 第19-24页 |
1.4.1.1 国内课堂管理研究 | 第19-22页 |
1.4.1.2 国外课堂管理研究 | 第22-24页 |
1.4.2 课堂管理策略研究 | 第24-28页 |
1.4.2.1 国内课堂管理策略研究 | 第24-26页 |
1.4.2.2 国外课堂管理策略研究 | 第26-28页 |
1.4.3 对外汉语课堂管理策略研究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汉语课堂管理现状 | 第31-37页 |
2.1 汉语课堂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2.2 汉语课堂环境管理 | 第32-33页 |
2.2.1 物理环境 | 第32-33页 |
2.2.2 心理环境 | 第33页 |
2.3 汉语课堂纪律管理 | 第33-37页 |
2.3.1 管理结构 | 第34页 |
2.3.2 中学管理规则 | 第34-35页 |
2.3.3 汉语课堂管理规则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汉语课堂管理策略调查研究 | 第37-60页 |
3.1 问卷调查 | 第37-47页 |
3.1.1 目的及对象 | 第37页 |
3.1.2 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37页 |
3.1.3 结果分析 | 第37-47页 |
3.1.3.1 课堂现状 | 第37-42页 |
3.1.3.2 学生学习特点 | 第42-46页 |
3.1.3.3 课堂管理 | 第46-47页 |
3.2 案例分析 | 第47-52页 |
3.2.1 学生个体问题行为管理案例 | 第48-49页 |
3.2.2 学生群体问题行为管理案例 | 第49-51页 |
3.2.3 师生之间管理案例 | 第51-52页 |
3.3 访谈 | 第52-60页 |
3.3.1 目的及对象 | 第52-53页 |
3.3.2 结果分析 | 第53-60页 |
第四章 汉语课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60-71页 |
4.1 环境管理问题 | 第60-61页 |
4.1.1 本土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 第60-61页 |
4.1.2 志愿者面临的特殊问题 | 第61页 |
4.2 纪律管理问题 | 第61-63页 |
4.2.1 本土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 第61-62页 |
4.2.2 志愿者面临的特殊问题 | 第62-63页 |
4.3 课堂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63-71页 |
4.3.1 文化因素 | 第63-64页 |
4.3.2 教育因素 | 第64-65页 |
4.3.3 教师因素 | 第65-67页 |
4.3.4 学生因素 | 第67-69页 |
4.3.5 学校因素 | 第69-70页 |
4.3.6 其他客观因素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美国中学汉语课堂管理策略 | 第71-80页 |
5.1 课堂环境策略 | 第71-72页 |
5.1.1 建立合理科学的课堂规则 | 第71页 |
5.1.2 完善物理环境管理 | 第71-72页 |
5.1.3 改进心理环境管理 | 第72页 |
5.2 课堂教学策略 | 第72-74页 |
5.2.1 深化专业素养 | 第72-73页 |
5.2.2 完善教学设计 | 第73-74页 |
5.2.3 巧妙融合中西教育理念 | 第74页 |
5.3 问题行为策略 | 第74-77页 |
5.3.1 加强合作意识 | 第74-75页 |
5.3.2 注重情感培养 | 第75-76页 |
5.3.3 建立非预设问题处理机制 | 第76-77页 |
5.3.4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77页 |
5.4 教学行为策略 | 第77-80页 |
5.4.1 合理安排教学和活动时间 | 第77-78页 |
5.4.2 树立教师威信 | 第78页 |
5.4.3 正确使用有效语言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1 | 第87-93页 |
附录2 | 第93-94页 |
附录3 | 第94-95页 |
附录4 | 第95-97页 |
附录5 | 第97-100页 |
附录6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