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国外相关文献 | 第12-13页 |
2.国内相关文献 | 第13-15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研究目的 | 第15页 |
2.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反馈 | 第17页 |
2.教学反馈 | 第17-18页 |
3.反馈行为有效性 | 第18-19页 |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馈行为相关理论 | 第19-26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1.沟通理论 | 第19页 |
2.教育交往理论 | 第19-20页 |
3.师生互动理论 | 第20页 |
(二)有效教学反馈的原则 | 第20-22页 |
1.互动原则 | 第20-21页 |
2.情感原则 | 第21页 |
3.评价原则 | 第21-22页 |
4.时间原则 | 第22页 |
(三)有效课堂教学反馈的特点 | 第22-24页 |
1.准确性特征 | 第22页 |
2.针对性特征 | 第22-23页 |
3.激励性特征 | 第23页 |
4.适时性特征 | 第23页 |
5.多样性特征 | 第23页 |
6.交互性特征 | 第23-24页 |
(四)有效课堂教学反馈行为的范畴 | 第24-26页 |
1.反馈对象选择公平 | 第24页 |
2.反馈态度公平 | 第24页 |
3.反馈时间及时 | 第24-25页 |
4.反馈内容因事而异 | 第25页 |
5.正确处理反馈类型 | 第25-26页 |
三、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馈行为现状调查 | 第26-36页 |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 | 第26-28页 |
1.调查对象的确定 | 第26页 |
2.调查学校情况的说明 | 第26-27页 |
3.课堂反馈观察工具开发与利用 | 第27-28页 |
(二)调查的过程与结果 | 第28-36页 |
1.教学反馈行为访谈研究 | 第28-31页 |
2.教学反馈行为观察研究 | 第31-36页 |
四、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馈行为能力障碍表征及原因分析 | 第36-44页 |
(一)能力障碍表征 | 第36-39页 |
1.反馈内涵认知不清 | 第36页 |
2.反馈对象公平缺失 | 第36-37页 |
3.反馈行为类型单一 | 第37页 |
4.反馈目标重点不明 | 第37-38页 |
5.反馈行为形式化 | 第38-39页 |
6.反馈理念知行差异 | 第39页 |
(二)能力障碍的原因 | 第39-44页 |
1.教师反馈内涵认知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2.教师反馈对象公平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3.课堂教学反馈行为类型影响因素 | 第41页 |
4.教师反馈目标重点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5.课堂教学反馈行为形式影响因素 | 第42页 |
6.教师反馈理念影响因素 | 第42-44页 |
五、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馈行为能力障碍消解途径 | 第44-51页 |
(一)提升课堂教学反馈行为认知 | 第44页 |
1.明确有效反馈的内涵 | 第44页 |
2.明确反馈构成与目标 | 第44页 |
(二)强化课堂教学反馈行为公平意识 | 第44-45页 |
1.个性化反馈 | 第44-45页 |
2.多角度反馈 | 第45页 |
3.全员性反馈 | 第45页 |
(三)提供详细具体的表扬信息 | 第45-47页 |
(四)促进教学反馈结构优化 | 第47-48页 |
1.巧用追问 | 第47页 |
2.利用讨论中的意外促发课堂生成 | 第47页 |
3.设置多样化的课内外练习,提高信息反馈的质量 | 第47-48页 |
(五)反思教学反馈操作过程 | 第48-49页 |
(六)缩小反馈认知差距 | 第49-51页 |
1.增加教师培训,提高课堂教学反馈行为的实施能力 | 第49页 |
2.完善教学评价制度,促进教师积极反馈 | 第49-51页 |
注释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一:初中语文教师有效教学反馈调查问卷 | 第57-59页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59-60页 |
附录三:访谈记录 | 第60-63页 |
附录四:教师A课堂观察记录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课题参与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