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一)语文教科书的重要性 | 第12页 |
(二)语文学科使用部编教科书规定的出台 | 第12-13页 |
(三)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 第13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教材 | 第14页 |
(二)教科书 | 第14页 |
(三)语文教科书 | 第14页 |
(四)部编版语文教科书 | 第14-15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15页 |
(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理论及教材观 | 第15页 |
(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5页 |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论 | 第15-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一)文献法 | 第16页 |
(二)内容分析法 | 第16页 |
(三)比较法 | 第16页 |
(四)访谈法 | 第16页 |
六、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一)语文教科书的研究 | 第16-18页 |
1.对语文教科书选文的研究 | 第16-17页 |
2.对语文教科书编制的价值取向研究 | 第17页 |
3.对语文教科书内容的研究 | 第17页 |
4.对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研究 | 第17页 |
5.对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研究 | 第17页 |
6.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研究 | 第17-18页 |
7.对“2013版人教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研究 | 第18页 |
(二)“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的研究 | 第18-21页 |
1.对“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内容变化的研究 | 第18页 |
2.对“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编写的研究 | 第18-19页 |
3.对“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 | 第19页 |
4.基于“部编版”语文教科书教学视角的研究 | 第19页 |
5.与其他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 | 第19-20页 |
6.对“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的使用研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分析 | 第21-32页 |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思路 | 第21-22页 |
(一)立德树人,目标鲜明 | 第21页 |
(二)注重积累,提升素养 | 第21页 |
(三)整体建构,强化阅读 | 第21页 |
(四)精打细磨,严谨规范 | 第21-22页 |
二、“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的总体特色 | 第22-23页 |
(一)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 第22页 |
(二)面对一线,纠正弊端 | 第22页 |
(三)编研结合,科学编写 | 第22-23页 |
(四)贴近生活,紧扣时代 | 第23页 |
三、“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的特点 | 第23-32页 |
(一)双线单元结构,强化综合实践 | 第26-27页 |
(二)能力兴趣兼顾,三位一体阅读 | 第27-28页 |
(三)注重文质兼美,传承传统文化 | 第28-29页 |
(四)构建助学系统,便于自主学习 | 第29-30页 |
(五)体验自主活动,获得实践能力 | 第30页 |
(六)知识随文学习,写作学以致用 | 第30-31页 |
(七)多途径新技术,构教材新体系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教师使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32-48页 |
一、教师使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现状的调查结果 | 第32-42页 |
(一)教师对“部编版”七年语文教科书的总体认知 | 第32-34页 |
1.关于选文数量 | 第32页 |
2.关于选文题材 | 第32-33页 |
3.关于选文难度 | 第33页 |
4.关于选文文化 | 第33-34页 |
5.关于选文体裁 | 第34页 |
(二)教师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结构体系的认知 | 第34-35页 |
1.关于双线结构 | 第34页 |
2.关于阅读体系 | 第34页 |
3.关于助读系统 | 第34-35页 |
4.关于知识体系 | 第35页 |
(三)教师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模块教学的认知 | 第35-42页 |
1.阅读教学 | 第35-37页 |
2.写作教学 | 第37-38页 |
3.名著导读 | 第38-39页 |
4.综合性学习 | 第39-41页 |
5.课外古诗词朗诵 | 第41-42页 |
二、教师使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2-44页 |
(一)“双线”讲授不到位 | 第42页 |
(二)学生自读能力薄弱 | 第42-43页 |
(三)过度看重助读资料 | 第43页 |
(四)著导读学习氛围不佳,综合性学习流于形式 | 第43页 |
(五)过于注重课内阅读与操练 | 第43-44页 |
三、教师使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问题归因 | 第44-48页 |
(一)教师对新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把握不准 | 第44页 |
1.教科书研究不足 | 第44页 |
2.教师对教科书编写意图理解不透 | 第44页 |
(二)对阅读方法的讲授不具体 | 第44-45页 |
1.教师重视度不够 | 第44-45页 |
2.教学方式转变不到位 | 第45页 |
(三)对助学系统的定位把握不准 | 第45-46页 |
1.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 第45页 |
2.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 第45-46页 |
(四)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模糊,难于转换角色 | 第46页 |
1.对综合性学习认知不够 | 第46页 |
2.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 | 第46页 |
(五)对知识系统的特点认识不透彻 | 第46-48页 |
1.未认清知识要学以致用 | 第46-47页 |
2.未利用好各种教辅资料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的使用建议 | 第48-52页 |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 | 第48页 |
二、加强对“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使用的培训 | 第48-49页 |
(一)自身加强学习 | 第48页 |
(二)学校组织培训 | 第48-49页 |
三 | 第49-50页 |
(一)教读课重在传授阅读方法、阅读策略 | 第49页 |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灵活引导学生自读 | 第49-50页 |
(三)细化课外阅读目标,扎实开展课外阅读 | 第50页 |
四、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活动体验 | 第50页 |
五、丰富知识,学以致用 | 第50-52页 |
(一)运用知识实践,强化知识操练 | 第50-51页 |
(二)利用辅助资料,扩宽知识来源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访谈提纲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