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一)“20世纪初期” | 第9页 |
(二)小学 | 第9-10页 |
(三)教育观念 | 第10页 |
(四)课本 | 第10-11页 |
(五)“美术”、“图画”、“艺术”和形象艺术” | 第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教育史实的呈现 | 第11页 |
(二)与思想史相结合的分析 | 第11-12页 |
五、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一)论著 | 第12-15页 |
(二)报纸文章 | 第15-17页 |
(三)硕博论文 | 第17页 |
(四)数据库 | 第17-18页 |
六、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壬寅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下美术教育观考察(1902-1921) | 第19-58页 |
第一节 、清末民初学制与小学美术教育的萌芽 | 第19-25页 |
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中小学美术课的设定 | 第20-21页 |
二、《壬子癸丑学制》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展概况 | 第21-25页 |
第二节 、《壬寅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下小学美术课本编写情况 | 第25-40页 |
一、清末教科书出版繁盛促使美术课本的发展 | 第26-27页 |
二、“功用观”向“美育观”美术课本发展态势 | 第27-40页 |
第三节 、美术教育理论寻源 | 第40-51页 |
一、日本美术教育理论 | 第40-42页 |
二、国外教育制度的输入背景 | 第42-46页 |
三、欧洲小学美术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 第46-51页 |
第四节 、20世纪初期教育思潮对于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 第51-58页 |
一、王国维的美术理论思想对图画教育的助推 | 第51-52页 |
二、蔡元培美术教育思想及溯源 | 第52-53页 |
三、李叔同之美术教育见解 | 第53-56页 |
四、姜丹书等人谈美术教育 | 第56页 |
五、中华美育会 | 第56-58页 |
第二章 、壬戌-戊辰学制下小学图画教育观念影响与转型(1922-1932) | 第58-93页 |
第一节 、壬戌学制下的小学图画课程标准教育观以及特性 | 第58-72页 |
一、壬戌学制的背景 | 第58-59页 |
二、壬戌学制下1922年《新学制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设定 | 第59-64页 |
三、壬戌学制下小学图画课本个案分析 | 第64-72页 |
第二节 、戊辰学制下的图画课本发展趋势 | 第72-83页 |
一、戊辰学制关于小学图画课课程标准设定 | 第72-75页 |
二、戊辰学制指导下的图画教科书个案分析 | 第75-81页 |
三、戊辰学制指导下教科书编写特点 | 第81-83页 |
第三节 、美育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83-88页 |
一、文人学者论美术教育 | 第83-85页 |
二、“三民主义”教育思潮与美术教育 | 第85-87页 |
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 第87-88页 |
四、国外儿童美术研究活动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 第88页 |
第四节 、国外其他美术教育观念的输入 | 第88-93页 |
一、美国教育模式的影响 | 第89-90页 |
二、欧洲其他国家美术教育观的输入 | 第90-93页 |
第三章 、清末民初媒体视角下知识社会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观照 | 第93-107页 |
第一节 、20世纪初教育期刊促教育观念嬗变的思想蕴育 | 第94-100页 |
一、西方美术教育观念与中国美术教育思潮 | 第95-97页 |
二、美术教育理论前沿的推陈出新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媒体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法与教科书的演进 | 第100-107页 |
一、教育期刊对美术课程教授法变革的推动 | 第100-104页 |
二、教育期刊与美术教科书的转型 | 第104-107页 |
余论 | 第107-110页 |
结语 | 第110-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