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地铁振动实测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地铁振动数值分析 | 第13-14页 |
1.2.3 地铁常用减振措施 | 第14-18页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各种减振措施减振效果实测研究 | 第20-44页 |
2.1 测试内容 | 第20页 |
2.2 测试仪器 | 第20-21页 |
2.3 测点布置 | 第21-24页 |
2.4 测试结果 | 第24-31页 |
2.4.1 弹性短轨枕减振措施 | 第24-25页 |
2.4.2 钢弹簧浮置板减振措施 | 第25-27页 |
2.4.3 先锋扣件减振措施 | 第27-28页 |
2.4.4 橡胶浮置板减振措施 | 第28-29页 |
2.4.5 双层非线性扣件减振措施 | 第29-31页 |
2.5 减振效果与振动传递特性分析 | 第31-43页 |
2.5.1 振级分析 | 第31-34页 |
2.5.2 三分之一倍频程分频振级分析 | 第34-37页 |
2.5.3 频谱分析 | 第37-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地铁轨道减振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 第44-89页 |
3.1 地铁列车荷载 | 第44-46页 |
3.1.1 荷载的选取 | 第44-45页 |
3.1.2 荷载大小的确定 | 第45-46页 |
3.2 地铁轨道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6-59页 |
3.2.1 计算假定 | 第46页 |
3.2.2 土层参数 | 第46-47页 |
3.2.3 模型尺寸 | 第47-50页 |
3.2.4 单元尺寸 | 第50-51页 |
3.2.5 时间步长 | 第51页 |
3.2.6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1-52页 |
3.2.7 阻尼的处理 | 第52-59页 |
3.3 普通道床轨道结构行车动力分析 | 第59-63页 |
3.3.1 普通道床模型参数选取 | 第59-61页 |
3.3.2 普通道床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3.3.3 普通道床轨道结构行车响应 | 第62-63页 |
3.4 弹性短轨枕轨道结构行车动力分析 | 第63-69页 |
3.4.1 弹性短轨枕模型参数选取 | 第63页 |
3.4.2 弹性短轨枕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3.4.3 弹性短轨枕轨道结构行车响应实测与模型对比 | 第64-69页 |
3.5 先锋扣件轨道结构行车动力分析 | 第69-74页 |
3.5.1 先锋扣件模型参数选取 | 第69页 |
3.5.2 先锋扣件模型的建立 | 第69-70页 |
3.5.3 先锋扣件轨道结构行车响应实测与模型对比 | 第70-74页 |
3.6 弹性短轨枕、先锋扣件的参数分析 | 第74-78页 |
3.6.1 不同单轮静载大小 | 第74-76页 |
3.6.2 不同弹性模量 | 第76-78页 |
3.7 先锋扣件与弹性短轨枕组合减振措施减振效果分析 | 第78-87页 |
3.7.1 组合模型的建立 | 第78-79页 |
3.7.2 组合模型、先锋扣件模型、弹性短轨枕模型行车响应对比 | 第79-83页 |
3.7.3 弹性模量对组合减振措施的影响 | 第83-8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四章 新式H型减振措施模拟研究 | 第89-104页 |
4.1 新式H型减振措施的设计 | 第89-90页 |
4.2 增加H型减振措施的普通道床模型行车动力分析 | 第90-93页 |
4.2.1 增加H型减振措施的普通道床模型参数选取 | 第90页 |
4.2.2 增加H型减振措施的普通道床模型的建立 | 第90-91页 |
4.2.3 增加H型减振措施的普通道床模型行车响应 | 第91-93页 |
4.3 H型减振措施减振效果分析 | 第93-97页 |
4.4 H型减振措施的参数分析 | 第97-103页 |
4.4.1 不同速度 | 第97-98页 |
4.4.2 不同弹性模量 | 第98-100页 |
4.4.3 不同阻尼损耗因子 | 第100-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5.2 进一步的工作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