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 1.1 关于《说苑》和刘向 | 第8-9页 | 
| 1.1.1 关于《说苑》 | 第8页 | 
| 1.1.2 关于刘向 | 第8-9页 | 
| 1.2 《说苑》中的述宾结构研究 | 第9-14页 | 
| 1.2.1 述宾结构与述补结构 | 第9-10页 | 
| 1.2.2 《说苑》中的述宾结构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2页 | 
| 1.2.3 本文研究版本 | 第12页 | 
| 1.2.4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第2章《说苑》中的宾语 | 第14-22页 | 
| 2.1 《说苑》中宾语的单位类型 | 第14-19页 | 
| 2.1.1 宾语为词 | 第14-16页 | 
| 2.1.2 宾语为短语 | 第16-18页 | 
| 2.1.3 宾语为句子 | 第18-19页 | 
| 2.2 《说苑》中宾语的意义类型 | 第19-22页 | 
| 2.2.1 宾语意义类型划分概述 | 第19-20页 | 
| 2.2.2 《说苑》中宾语意义类型的划分 | 第20-22页 | 
| 第3章《说苑》中动词性述语与单宾语的意义关系 | 第22-47页 | 
| 3.1 动词性述语与单宾语的意义关系概述 | 第22-23页 | 
| 3.1.1 动词性述语的分类 | 第22页 | 
| 3.1.2 述宾意义类型 | 第22-23页 | 
| 3.2 支配关系 | 第23-26页 | 
| 3.2.1 施及——被施及的支配关系 | 第24页 | 
| 3.2.2 感知——被感知的支配关系 | 第24页 | 
| 3.2.3 言语行为——言语内容的支配关系 | 第24-25页 | 
| 3.2.4 动作——结果的支配关系 | 第25-26页 | 
| 3.3 使动关系 | 第26-30页 | 
| 3.3.1 动词的使动用法 | 第26页 | 
| 3.3.2 使役句 | 第26-30页 | 
| 3.4 关涉关系 | 第30-32页 | 
| 3.4.1 给与类动词与给与对象的关涉关系 | 第31页 | 
| 3.4.2 言语类动词与言语对象的关涉关系 | 第31-32页 | 
| 3.4.3 态度类心理动词与对待对象的关涉关系 | 第32页 | 
| 3.5 时空关系 | 第32-36页 | 
| 3.5.1 处所宾语 | 第32-33页 | 
| 3.5.2 趋止动词 | 第33-36页 | 
| 3.6 因果类描写关系 | 第36-38页 | 
| 3.6.1 情感类心理动词(情感动词) | 第36-38页 | 
| 3.7 状态类描写关系 | 第38-42页 | 
| 3.7.1 认知类心理动词 | 第38-39页 | 
| 3.7.2 性状动词 | 第39-41页 | 
| 3.7.3 遭遇类性状动词 | 第41-42页 | 
| 3.8 判断关系 | 第42-43页 | 
| 3.9 存现关系 | 第43-45页 | 
| 3.9.1 存现宾语的单位类型 | 第43-44页 | 
| 3.9.2“有”与宾语的语义关系 | 第44-45页 | 
| 3.10 类似关系 | 第45-47页 | 
| 第4章《说苑》中形容词、名词、数词活用而来的述语与宾语的意义关系 | 第47-53页 | 
| 4.1 形容词活用而来的述语与宾语 | 第47-48页 | 
| 4.1.1 形容词性述语与使事宾语 | 第47页 | 
| 4.1.2 形容词性述语与意事宾语 | 第47-48页 | 
| 4.1.3 形容词性述语与其他宾语 | 第48页 | 
| 4.2 名词活用而来的述语与宾语 | 第48-51页 | 
| 4.2.1 名词性述语与使事宾语 | 第49页 | 
| 4.2.2 名词性述语与意事宾语 | 第49页 | 
| 4.2.3 名词性述语与范围宾语 | 第49-50页 | 
| 4.2.4 名词性述语与受事宾语 | 第50页 | 
| 4.2.5 名词性述语与其他宾语 | 第50-51页 | 
| 4.3 数词活用而来的述语与宾语 | 第51页 | 
| 4.4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5章《说苑》中述语与双宾语的意义关系 | 第53-58页 | 
| 5.1 《说苑》中的双宾结构 | 第53-54页 | 
| 5.2 《说苑》中双宾语与述语的意义类型 | 第54-57页 | 
| 5.3 双宾语的位置关系 | 第57-58页 | 
| 第6章余论 | 第58-64页 | 
| 6.1 《说苑》中宾语前置的情况 | 第58-60页 | 
| 6.1.1 《说苑》中宾语前置的描写和分析 | 第58-60页 | 
| 6.1.2 《说苑》和《战国策》中宾语前置的比较 | 第60页 | 
| 6.2 影响述宾结构理解的因素 | 第60-61页 | 
| 6.3 古汉语述宾语义关系规律的运用 | 第61-64页 | 
| 6.3.1 关于程翔《说苑译注》中两例述宾注释的商榷 | 第61-62页 | 
| 6.3.2 关于成语“不可救药”的解释 | 第62-64页 | 
| 第7章 总结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