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制度论文--义务教育论文

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咸安实验区学生发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1.绪论第22-32页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第22-23页
    1.2 研究目的第23-24页
    1.3 研究意义第24-25页
        1.3.1 理论意义第24页
        1.3.2 实践意义第24-25页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第25-30页
        1.4.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25-26页
        1.4.2 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26-28页
        1.4.3 学生发展第28-30页
    1.5 论文的整体结构第30-32页
2.文献综述第32-56页
    2.1 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研究第32-35页
        2.1.1 教育均衡理论相关研究第32-33页
        2.1.2 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应对策略的相关研究第33-34页
        2.1.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第34-35页
    2.2 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研究第35-38页
        2.2.1 技术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策略和路径第36-37页
        2.2.2 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成效和制约因素第37-38页
    2.3 学生发展相关研究第38-50页
        2.3.1 学生发展相关理论的研究第38-43页
        2.3.2 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第43-49页
        2.3.3 学生发展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第49-50页
    2.4 技术促进学生发展相关研究第50-54页
        2.4.1 国外关于技术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第50-53页
        2.4.2 国内关于技术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第53-54页
    2.5 研究述评第54-56页
3.总体研究设计第56-61页
    3.1 总体研究假设第56页
    3.2 研究内容第56-57页
    3.3 研究对象第57页
    3.4 研究方法第57-59页
    3.5 研究思路第59页
    3.6 研究技术路线第59-61页
4.研究工具的编制与修订第61-104页
    4.1 实验区学生发展评价工具的结构设计第61-65页
        4.1.1 技术干预对学生发展影响的描述短语收集及问卷初步结构设计第61-64页
        4.1.2 专家咨询及结构维度的修订第64-65页
    4.2 初测问卷的形成第65-73页
        4.2.1 学习方式初测问卷的选取和修订第65-67页
        4.2.2 学习态度初测问卷的选取与修订第67-68页
        4.2.3 核心自我评价初测问卷的选取与修订第68页
        4.2.4 生活满意度初测问卷的选取与修订第68-69页
        4.2.5 情绪弹性初测问卷的选取与修订第69-70页
        4.2.6 人际交往能力初测问卷的选取与修订第70-71页
        4.2.7 日常行为初测问卷的编制第71-72页
        4.2.8 兴趣特长发展初测问卷的编制第72页
        4.2.9 技术接受度初测问卷的编制第72-73页
    4.3 小规模试测与问卷的修订第73-90页
        4.3.1 研究目的第73页
        4.3.2 被试第73-74页
        4.3.3 测量工具第74页
        4.3.4 施测过程第74-75页
        4.3.5 数据处理第75页
        4.3.6 问卷项目分析及修订第75-90页
    4.4 第二次试测与问卷正式版的形成第90-102页
        4.4.1 研究目的第90页
        4.4.2 被试第90-91页
        4.4.3 测量工具第91页
        4.4.4 施测过程第91-92页
        4.4.5 数据处理第92页
        4.4.6 因素分析结果及问卷正式版的形成第92-102页
    4.5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5.实验区学生总体发展状况及特点第104-138页
    5.1 研究目的第104页
    5.2 研究假设第104-111页
    5.3 研究方法第111-113页
        5.3.1 被试第111-112页
        5.3.2 研究工具第112页
        5.3.3 施测过程第112-113页
        5.3.4 数据分析第113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113-129页
        5.4.1 实验区学生学业发展的状况及特点分析第113-120页
        5.4.2 实验区学生的心理状况及特点分析第120-125页
        5.4.3 实验区学生的行为发展状况及特点分析第125-129页
    5.5 讨论第129-136页
        5.5.1 实验区学生学业发展的特点第129-132页
        5.5.2 实验区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第132-134页
        5.5.3 实验区学生行为发展的特点第134-135页
        5.5.4 实验区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分析第135-136页
    5.6 本章小结第136-138页
6.技术干预对农村教学点学生发展的影响分析第138-155页
    6.1 研究目的第138页
    6.2 研究假设第138-139页
    6.3 研究方法第139-140页
        6.3.1 被试第139-140页
        6.3.2 研究工具第140页
        6.3.3 施测过程第140页
        6.3.4 数据分析第140页
    6.4 结果与分析第140-150页
        6.4.1 中心校、实验教学点和非实验教学点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比较第140-144页
        6.4.2 中心校、实验教学点和非实验教学点学生的心理状况比较第144-147页
        6.4.3 中心校、实验教学点和非实验教学点学生的行为发展状况比较第147-150页
    6.5 讨论第150-153页
        6.5.1 技术干预对实验教学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第150-151页
        6.5.2 技术干预对实验教学点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第151-152页
        6.5.3 技术干预对实验教学点学生行为发展的影响第152-153页
    6.6 本章小结第153-155页
7.技术影响学生发展的机制探讨第155-174页
    7.1 研究目的第155页
    7.2 研究假设第155-159页
        7.2.1 技术接受度与学生发展结果变量第155-156页
        7.2.2 技术接受度的影响变量第156-157页
        7.2.3 技术接受度影响的学生发展结果变量第157-158页
        7.2.4 学生技术接受度与学生发展变量的路径关系模型第158-159页
    7.3 研究方法第159-160页
        7.3.1 被试第159页
        7.3.2 研究工具第159-160页
        7.3.3 施测过程第160页
        7.3.4 数据分析第160页
    7.4 结果与分析第160-170页
        7.4.1 技术接受度与经技术干预显著变化的学生发展结果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第160-162页
        7.4.2 实验教学点学生技术接受度的影响变量检验第162-164页
        7.4.3 实验教学点学生的技术接受度对学生发展结果变量的影响检验第164-166页
        7.4.4 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对积极情绪能力、学习态度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检验第166-168页
        7.4.5 学生发展与技术接受度相互关系的路径检验第168-170页
    7.5 讨论第170-172页
        7.5.1 技术接受度与学生发展结果变量的相关性第170页
        7.5.2 实验教学点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积极情绪能力对技术接受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第170-171页
        7.5.3 实验教学点学生技术接受度对学习态度、学校满意度、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第171页
        7.5.4 学生发展结果变量与技术接受度的相互作用机制第171-172页
    7.6 本章小结第172-174页
8.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74-180页
    8.1 研究结论第174-176页
        8.1.1 项目开展以来实验区教学点学生在学业、心理和行为发展方面发生变化第174页
        8.1.2 本研究编制的实验区学生发展测量问卷具有较好的适切性和信效度第174页
        8.1.3 实验区学生在不同指标上的发展状况具有人口学变量的差异第174-175页
        8.1.4 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方面的部分指标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第175页
        8.1.5 技术干预对实验教学点学生的部分发展变量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第175-176页
        8.1.6 实验教学点学生的技术接受度与部分学生发展结果变量显著相关第176页
        8.1.7 核心自我评价、积极情绪能力正向影响技术接受度第176页
        8.1.8 技术接受度正向影响学习态度、学校满意度和人际交往能力第176页
        8.1.9 学生发展变量与其技术接受度的影响机制模型拟合良好第176页
    8.2 研究对技术促进教育实践的启示第176-178页
        8.2.1 加强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核心自我评价第177页
        8.2.2 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增强同步互动课堂的学习效果第177页
        8.2.3 以技术平台为支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关注和引导第177-178页
    8.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第178-179页
        8.3.1 研究的创新点第178-179页
        8.3.2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79页
    8.4 研究展望第179-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96页
附录第196-206页
    附录1: 实验区学生发展预实验问卷第196-200页
    附录2: 实验区学生技术接受度预实验问卷第200-201页
    附录3: 实验区学生发展正式问卷第201-205页
    附录4: 实验区学生技术接受度正式问卷第205-206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206-207页
致谢第207-208页

论文共2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及其制度建构--兼论教育羞辱及其批判
下一篇:指向优质化建设的学校领导团队互动研究--以闾巷实验学校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