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研究述评 | 第11-17页 |
一、文言叹词系统研究 | 第11-12页 |
二、部分文言叹词研究 | 第12-14页 |
三、单个文言叹词研究 | 第14页 |
四、有关叹词音义要素的研究 | 第14-17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7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18-22页 |
一、基本思路及具体操作 | 第18-19页 |
二、所选语料范围 | 第19-2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单个文言叹词的判定和文言叹词体系的确立 | 第23-25页 |
第一节 单个文言叹词的判定依据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文言叹词体系的确立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文言叹词系统的历史发展 | 第25-56页 |
第一节 先秦时期文言叹词系统 | 第25-31页 |
第二节 两汉时期文言叹词系统 | 第31-34页 |
第三节 魏晋时期文言叹词系统 | 第34-36页 |
第四节 唐五代时期文言叹词系统 | 第36-40页 |
第五节 宋元时期文言叹词系统 | 第40-44页 |
第六节 明代文言叹词系统 | 第44-47页 |
第七节 清代文言叹词系统 | 第47-53页 |
第八节 文言叹词系统的发展概况 | 第53-56页 |
一、文言叹词的新生与消亡 | 第53-54页 |
二、文言叹词出现数目的增减 | 第54页 |
三、文言叹词出现频率的增减 | 第54-55页 |
四、文言叹词文献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 | 第55-56页 |
第四章 代表性单个文言叹词的历史发展 | 第56-88页 |
第一节 赞许类文言叹词 | 第56-61页 |
一、文言叹词“於” | 第56-58页 |
二、文言叹词“都” | 第58页 |
三、文言叹词“咨” | 第58-59页 |
四、文言叹词“猗嗟” | 第59-60页 |
五、文言叹词“猗与”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感慨类文言叹词 | 第61-65页 |
一、文言叹词“已” | 第61页 |
二、文言叹词“唉” | 第61-62页 |
三、文言叹词“呜呼(乌乎、呜乎、乌呼、於乎、于乎、于呼、於戏、于戏)” | 第62-63页 |
四、文言叹词“吁哉” | 第63-64页 |
五、文言叹词“唏哉” | 第64页 |
六、文言叹词“嗟嗞乎” | 第64页 |
七、文言叹词“呜呼噫嘻” | 第64-65页 |
第三节 伤痛类文言叹词 | 第65-74页 |
一、文言叹词“噫(意、抑、懿)” | 第65-66页 |
二、文言叹词“嗟” | 第66-67页 |
三、文言叹词“噫嘻” | 第67-68页 |
四、文言叹词“嗟乎” | 第68-69页 |
五、文言叹词“嗟夫” | 第69-70页 |
六、文言叹词“嗟来” | 第70-71页 |
七、文言叹词“吁(于)嗟” | 第71-72页 |
八、文言叹词“吁嗟乎” | 第72页 |
九、文言叹词“呜呼哀哉” | 第72-74页 |
第四节 惊疑类文言叹词 | 第74-80页 |
一、文言叹词“嘻(譆)” | 第74-75页 |
二、文言叹词“吁” | 第75-77页 |
三、文言叹词“嚄” | 第77页 |
四、文言叹词“嗄” | 第77页 |
五、文言叹词“咦” | 第77-78页 |
六、文言叹词“恶” | 第78-79页 |
七、文言叹词“哑” | 第79页 |
八、文言叹词“讶” | 第79页 |
九、文言叹词“嚇” | 第79-80页 |
第五节 呼令类文言叹词 | 第80-84页 |
一、文言叹词“猷” | 第80页 |
二、文言叹词“呼” | 第80页 |
三、文言叹词“诺” | 第80-81页 |
四、文言叹词“唯” | 第81-82页 |
五、文言叹词“唯唯” | 第82-83页 |
六、文言叹词“嗟嗟” | 第83页 |
七、文言叹词“嘻嘻” | 第83-84页 |
第六节 呵斥类文言叹词 | 第84-86页 |
一、文言叹词“叱” | 第84页 |
二、文言叹词“咄” | 第84-85页 |
三、文言叹词“咄咄” | 第85页 |
四、文言叹词“叱嗟” | 第85页 |
五、文言叹词“叱叱” | 第85-86页 |
第七节 其他文言叹词 | 第86-88页 |
一、文言叹词“唶” | 第86页 |
二、文言叹词“哊” | 第86页 |
三、文言叹词 “鸦鸦” | 第86页 |
四、文言叹词“呵呵” | 第86-87页 |
五、文言叹词“赍咨” | 第87-8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