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公交专用道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交叉口延误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3 公交车站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2章 路侧式公交专用道公交车交通特性分析 | 第24-41页 |
2.1 公交车站点设置形式及进站规则分析 | 第24-28页 |
2.1.1 公交站点设置形式 | 第24-25页 |
2.1.2 公交专用道影响下的公交车进站规则分析 | 第25-28页 |
2.2 公交专用道影响下的公交出站车头时距分析 | 第28-34页 |
2.2.1 公交进站车头时距模型 | 第28-29页 |
2.2.2 公交车出站车头时距预测模型 | 第29-32页 |
2.2.3 公交车停车时间影响分析 | 第32-33页 |
2.2.4 公交车到达率预测模型 | 第33-34页 |
2.3 基于Vissim仿真的公交车出站车头时距验证 | 第34-40页 |
2.3.1 模型参数标定 | 第34-38页 |
2.3.2 模型仿真分析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交叉口公交专用道借道右转形式组织方法研究 | 第41-56页 |
3.1 交叉口公交专用道的分类及设置方法 | 第41-44页 |
3.1.1 交叉口公交专用道设置 | 第41-43页 |
3.1.2 借道右转形式设置条件与方法 | 第43-44页 |
3.2 借道右转形式交织区长度建模 | 第44-47页 |
3.2.1 借道右转冲突特性研究 | 第44-45页 |
3.2.2 主次路穿越的间隙理论模型 | 第45页 |
3.2.3 基于间隙理论的交织区长度模型 | 第45-47页 |
3.3 借道右转设置的流量条件 | 第47-48页 |
3.4 交织长度仿真及验证 | 第48-55页 |
3.4.1 交通调查及参数标定 | 第48-50页 |
3.4.2 模型算例分析 | 第50-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信号交叉口公交专用进口道组织方法研究 | 第56-70页 |
4.1 公交专用进口道设置条件 | 第56-57页 |
4.2 基于公交出站到达率的交叉口乘车人总延误建模 | 第57-62页 |
4.2.1 社会车辆乘车人总延误模型 | 第57-60页 |
4.2.2 公交车辆乘车人总延误模型 | 第60-62页 |
4.3 设置公交专用进口道的流量条件 | 第62-63页 |
4.3.1 公交车与右转社会车辆的流量比 | 第62-63页 |
4.3.2 排队长度对公交专用进口道设置的影响 | 第63页 |
4.4 基于仿真的公交专用进口道案例分析 | 第63-68页 |
4.4.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定 | 第64-65页 |
4.4.2 延误增益模型计算 | 第65-67页 |
4.4.3 仿真与模型延误增益对比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