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2.1 关于大股东掏空行为的主要方式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关于大股东掏空行为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关于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机制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4 关于股权激励改善公司治理效果的研究 | 第18-19页 |
1.2.5 关于股权激励制度实施动机的研究 | 第19-20页 |
1.2.6 简要述评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大股东掏空问题的现状分析和原因探讨 | 第24-29页 |
2.1 大股东掏空问题的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2.2 大股东掏空问题发生的原因探讨 | 第25-28页 |
2.2.1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的不一致 | 第25-26页 |
2.2.2 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 第26-27页 |
2.2.3 内部监督机制的不到位 | 第27-28页 |
2.2.4 法律监管的缺位 | 第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股权激励制度对大股东掏空行为抑制作用的理论分析 | 第29-37页 |
3.1 我国股权激励实施现状 | 第29-31页 |
3.1.1 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3.1.2 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形式 | 第30页 |
3.1.3 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2 相关股权激励理论 | 第31-35页 |
3.2.1 委托-代理理论的解释 | 第32-33页 |
3.2.2“理性经济人”的解释 | 第33-34页 |
3.2.3 利益趋同理论的解释 | 第34页 |
3.2.4“壕沟”防御论 | 第34-35页 |
3.3 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行为抑制作用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股权激励制度对大股东掏空行为抑制作用的实证检验 | 第37-53页 |
4.1 理论预期和研究假设 | 第37-38页 |
4.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8页 |
4.3 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 第38-42页 |
4.3.1 被解释变量 | 第39页 |
4.3.2 解释变量 | 第39-40页 |
4.3.3 控制变量 | 第40-42页 |
4.3.4 模型构建 | 第42页 |
4.4 实证研究 | 第42-50页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6页 |
4.4.2 相关性分析 | 第46-48页 |
4.4.3 回归分析 | 第48-50页 |
4.5 稳健性检验 | 第50-52页 |
4.5.1 更换代理变量 | 第50-51页 |
4.5.2 股权激励的具体形式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3-56页 |
5.1 结论 | 第53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3-55页 |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