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4-31页 |
2.1 物理演示实验教具概念的界定 | 第14页 |
2.1.1 演示实验 | 第14页 |
2.1.2 物理演示实验教具 | 第14页 |
2.2 物理演示实验教具的作用 | 第14-16页 |
2.2.1 激发学生兴趣 | 第14-15页 |
2.2.2 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 第15页 |
2.2.3 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 第15-16页 |
2.2.4 改变“口头实验”的现状 | 第16页 |
2.3 教具改进与制作分类 | 第16-17页 |
2.4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具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7-28页 |
2.4.1 调查目的 | 第17页 |
2.4.2 调查方法 | 第17-18页 |
2.4.3 学生问卷 | 第18-22页 |
2.4.4 教师问卷 | 第22-26页 |
2.4.5 问卷调查结论 | 第26页 |
2.4.6 教师访谈及分析 | 第26-28页 |
2.5 物理演示实验教具在中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第28-31页 |
2.5.1 新课程理念只停留在形式 | 第28页 |
2.5.2 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演示实验和教学的关系 | 第28页 |
2.5.3 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合理的培训体系和评价机制 | 第28-29页 |
2.5.4 教师动手能力的不足 | 第29-31页 |
第3章 相关教育理论与教具改进和自制原则 | 第31-36页 |
3.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31页 |
3.2 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3.2.1 情景教学理论 | 第31-32页 |
3.2.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32-33页 |
3.2.3 “经验之塔”理论与演示实验(如图 3-1) | 第33-34页 |
3.3 教具改进与制作原则 | 第34-36页 |
3.3.1 科学性原则 | 第34页 |
3.3.2 趣味性原则 | 第34页 |
3.3.3 经济性原则 | 第34页 |
3.3.4 可视性原则 | 第34页 |
3.3.5 可重复性原则 | 第34-35页 |
3.3.6 互动性原则 | 第35-36页 |
第4章 初中电学演示实验教具改进和自制的实践研究 | 第36-52页 |
4.1 电学演示实验部分教材分析 | 第36-38页 |
4.1.1 电学演示演示教具与教材的分析 | 第37页 |
4.1.2 电学演示实验教具改进和自制必要性分析 | 第37-38页 |
4.2 初中电学演示实验教具改进和自制教学实践 | 第38-44页 |
4.2.1 改进和自制演示实验教具用于新课导入 | 第38-39页 |
4.2.2 改进和自制演示实验教具用于探究教学 | 第39-40页 |
4.2.3 改进和自制演示实验教具用于新课教学 | 第40-42页 |
4.2.4 改进演示效果不明显的演示教具 | 第42-44页 |
4.3 应用案例 | 第44-52页 |
4.3.1 案例一:《电现象》 | 第44-49页 |
4.3.2 案列二:《电路的连接》 | 第49-52页 |
第5章 演示实验教具改进和制作的实践效果研究 | 第52-55页 |
5.1 实践效果研究思路 | 第52-53页 |
5.2 实践效果分析 | 第53-5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总结 | 第55页 |
6.2 展望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6页 |
附录一:初中物理教学教具使用情况调查表 | 第57-59页 |
附录二:学生问卷统计表 | 第59-60页 |
附录三:教师问卷 | 第60-62页 |
附录四:教师问卷统计表 | 第62-63页 |
附录五:教师访谈提纲 | 第63-64页 |
附录六:物理演示实验教具使用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对比表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