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1 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1.1 生僻字生僻义的成因 | 第10-11页 |
1.1.2 生僻字生僻义的掌握 | 第11页 |
1.1.3 文言文词汇教学方法研究 | 第11-12页 |
1.2 前人研究不足之处和本文立足点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生僻字生僻义的分类与统计 | 第14-19页 |
2.1 生僻字生僻义的界定 | 第14页 |
2.2 生僻字生僻义的分类 | 第14-17页 |
2.2.1 字形已经消失的文言词汇(生僻字) | 第14-15页 |
2.2.2 古义消失的文言词汇(甲类生僻义) | 第15-16页 |
2.2.2.1 古今词义差异明显的文言词汇 | 第15-16页 |
2.2.2.2 古今差异容易被忽略的文言词汇 | 第16页 |
2.2.3 古义保留但并非现代常用义的文言词汇(乙类生僻义) | 第16-17页 |
2.3 分类统计结果 | 第17-19页 |
第三章 高中文言文生僻字生僻义教学现状及问卷调查 | 第19-24页 |
3.1 高中生学习特点及文言文词汇教学现状 | 第19-21页 |
3.1.1 高中生心理及学习能力特点 | 第19-21页 |
3.1.1.1 高中生心理特点 | 第19页 |
3.1.1.2 高中生记忆能力发展的特点 | 第19页 |
3.1.1.3 知识的遗忘与复习 | 第19-20页 |
3.1.1.4 学习迁移 | 第20-21页 |
3.1.2 高中文言文词汇教学误区 | 第21页 |
3.2 第一次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21-24页 |
3.2.1 问卷调查的内容 | 第21页 |
3.2.2 问卷调查的对象 | 第21-22页 |
3.2.3 问卷调查的结果 | 第22页 |
3.2.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22-24页 |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生僻字生僻义教学案例分析 | 第24-40页 |
4.1 生僻字与生僻义教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 第24-37页 |
4.1.1 生僻字教学案例及教学方法 | 第24-26页 |
4.1.1.1 生僻字教学案例 | 第24-25页 |
4.1.1.2 生僻字教学方法总结 | 第25-26页 |
4.1.2 甲类生僻义教学案例案例及教学方法 | 第26-32页 |
4.1.2.1 甲类生僻义教学案例 | 第26-30页 |
4.1.2.1.1 古今词义差异明显的文言词汇教学案例 | 第26-28页 |
4.1.2.1.2 古今差异容易被忽略的文言词汇教学案例 | 第28-30页 |
4.1.2.2 甲类生僻义教学方法总结 | 第30-32页 |
4.1.3 乙类生僻义教学案例及教学方法 | 第32-34页 |
4.1.3.1 乙类生僻义教学案例 | 第32-34页 |
4.1.3.2 乙类生僻义教学方法总结 | 第34页 |
4.1.4 一词多义教学案例及教学方法 | 第34-37页 |
4.1.4.1 一词多义教学案例 | 第35-36页 |
4.1.4.2 一词多义教学方法总结 | 第36-37页 |
4.2 第二次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4.2.1 第二次问卷调查 | 第37-38页 |
4.2.2 第二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8页 |
4.3 教学案例小结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
附录:高中文言文生僻字与生僻义分类整理 | 第44-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