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得∕不C”和“能∕不能VC”的比较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1.2.1 能性助动词的研究概述 | 第7-9页 |
1.2.2 能性述补结构的研究概述 | 第9-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5 文中所使用的符号以及语料的说明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能性助动词与能性述补结构的情态意义类型 | 第14-26页 |
2.1 情态与能性范畴 | 第14-16页 |
2.1.1 情态 | 第14-15页 |
2.1.2 能性范畴 | 第15页 |
2.1.3 情态与能性范畴的关系 | 第15-16页 |
2.2 能性助动词的范围及情态类型 | 第16-21页 |
2.2.1 助动词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 第16-20页 |
2.2.2 能性助动词范围及情态类型 | 第20-21页 |
2.3 能性述补结构的形式、能性意义及情态类型 | 第21-24页 |
2.3.1 能性述补结构的形式 | 第21页 |
2.3.2 能性述补结构能性意义与情态类型 | 第21-24页 |
2.4 能性述补结构和能性助动词的关系 | 第24-26页 |
第三章 “V 得 C”和“能 VC”的比较 | 第26-55页 |
3.1 句法方面的比较 | 第26-37页 |
3.1.1 结构特点的比较 | 第26-27页 |
3.1.2 句法功能的比较 | 第27-28页 |
3.1.3 带状语的比较 | 第28-32页 |
3.1.4 带宾语的比较 | 第32-34页 |
3.1.5 格式的对举情况 | 第34-36页 |
3.1.6 “所+能 VC+的”格式 | 第36-37页 |
3.2 语义方面的比较 | 第37-47页 |
3.2.1 语义特点的比较 | 第37-38页 |
3.2.2 语义指向的比较 | 第38-41页 |
3.2.3 进入两种结构的语义限制条件 | 第41-47页 |
3.3 语用功能的比较 | 第47-52页 |
3.3.1 焦点的比较 | 第47-48页 |
3.3.2 对句类的选择 | 第48-51页 |
3.3.3 使用频率的差别 | 第51-52页 |
3.4 “V 得 C”和“能 VC”的职能 | 第52-55页 |
第四章 “V 不 C”和“不能 VC”的比较 | 第55-80页 |
4.1 句法方面的比较 | 第55-66页 |
4.1.1 结构特点的比较 | 第55页 |
4.1.2 句法功能的比较 | 第55-57页 |
4.1.3 带状语的比较 | 第57-60页 |
4.1.4 带宾语的比较 | 第60-62页 |
4.1.5 格式的对举情况 | 第62-65页 |
4.1.6 “V 不 C”用于特殊格式 | 第65-66页 |
4.2 语义方面的比较 | 第66-73页 |
4.2.1 语义特点的比较 | 第66-68页 |
4.2.2 语义指向的比较 | 第68-71页 |
4.2.3 进入两种结构的语义限制条件 | 第71-73页 |
4.3 语用功能的比较 | 第73-78页 |
4.3.1 焦点的比较 | 第73页 |
4.3.2 对句类的选择 | 第73-76页 |
4.3.3 使用频率差别 | 第76-78页 |
4.4 “V 不 C”和“不能 VC”的职能 | 第78-80页 |
第五章 能性结构的连用情况 | 第80-84页 |
5.1 单一结构形式的直接连用 | 第80-81页 |
5.2 “能+ V 得∕不 C”的连用 | 第81-84页 |
结语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 | 第90-91页 |
后记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