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

前置客车发动机舱散热性能研究与提升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8-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汽车发动机舱散热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工作与安排第13-15页
    1.4 本章小结第15-16页
第2章 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基础第16-24页
    2.1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第16-17页
        2.1.1 基本思想与本质第16页
        2.1.2 求解过程第16-17页
    2.2 流动与传热的控制方程第17-20页
        2.2.1 基本控制方程第17-19页
        2.2.2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第19-20页
    2.3 数值计算的求解策略第20-22页
        2.3.1 离散方法第20页
        2.3.2 离散格式第20-21页
        2.3.3 SIMPLE 算法第21-22页
    2.4 湍流模型第22-23页
        2.4.1 Realizable κ-ε模型第22页
        2.4.2 壁面函数法第22-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发动机舱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第24-40页
    3.1 数学模型第24-25页
    3.2 网格模型第25-27页
        3.2.1 计算域确定第25-26页
        3.2.2 网格划分第26-27页
    3.3 边界条件第27-31页
        3.3.1 换热器模型第28-30页
        3.3.2 风扇模型第30-31页
    3.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31-39页
        3.4.1 模型标定计算第31-33页
        3.4.2 发动机舱流场特性分析第33-35页
        3.4.3 发动机舱温度场特性分析第35-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散热系统结构改进对舱内温度场的影响第40-53页
    4.1 风扇导流罩第40-43页
    4.2 圆弧鼓包面第43-44页
    4.3 散热器导风罩第44-46页
    4.4 改进计算结果对比第46-50页
    4.5 改进结果验证第50-51页
        4.5.1 改进结果评价方法第50-51页
        4.5.2 实验验证第51页
    4.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3-55页
    5.1 总结与创新第53-54页
    5.2 展望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0-61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1-62页
详细摘要第62-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SPACE的全电AMT控制策略的制定与仿真
下一篇:潍柴动力并购亚星客车的协同效应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