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监督职能研究--以博元投资财务舞弊案为例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与本文视角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1.4 本文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14页 |
1.5 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2 文献述评 | 第16-22页 |
2.1 公司治理监督职能 | 第16-17页 |
2.1.1 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1.2 监督缺陷表现及成因 | 第17页 |
2.2 财务舞弊 | 第17-19页 |
2.2.1 财务舞弊的动因 | 第17-18页 |
2.2.2 财务舞弊的识别 | 第18-19页 |
2.2.3 财务舞弊的治理 | 第19页 |
2.3 公司治理监督职能与财务舞弊 | 第19-21页 |
2.3.1 内部治理监督机制与财务舞弊 | 第19-20页 |
2.3.2 外部治理监督机制与财务舞弊 | 第20-21页 |
2.4 文献评论 | 第21-22页 |
3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分析体系 | 第22-28页 |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3.1.1 分权制衡理论 | 第22页 |
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3.1.3 代理成本理论 | 第23页 |
3.1.4 内部人控制理论 | 第23-24页 |
3.2 公司治理 | 第24-25页 |
3.2.1 公司治理的主体与客体 | 第24页 |
3.2.2 公司治理涉及的问题 | 第24-25页 |
3.3 公司治理的职能 | 第25页 |
3.4 公司治理模式与监督职能 | 第25-28页 |
3.4.1 内部治理模式与监督职能 | 第25-26页 |
3.4.2 外部治理模式与监督职能 | 第26-28页 |
4 博元投资财务舞弊案例概况 | 第28-34页 |
4.1 公司概述 | 第28-31页 |
4.1.1 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4.1.2 组织结构 | 第29-30页 |
4.1.3 财务状况 | 第30-31页 |
4.1.4 2011-2014年被罚情况 | 第31页 |
4.2 博元投资舞弊过程 | 第31-34页 |
4.2.1 舞弊开端 | 第31-32页 |
4.2.2 舞弊手段 | 第32-33页 |
4.2.3 舞弊后果 | 第33-34页 |
5 案例分析:从公司治理监督职能角度 | 第34-52页 |
5.1 财务舞弊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5.1.1 业务与业绩压力 | 第35页 |
5.1.2 公司治理监督有缺陷 | 第35-36页 |
5.2 公司治理监督缺陷表现 | 第36-42页 |
5.2.1 股东大会决策机制失效 | 第36-37页 |
5.2.2 董事会失职 | 第37-40页 |
5.2.3 监事会形同虚设 | 第40-41页 |
5.2.4 事务所监督流于形式 | 第41-42页 |
5.3 监督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42-48页 |
5.3.1 拥有共同的利益——不愿监督 | 第42-44页 |
5.3.2 股权分散——不能监督 | 第44-46页 |
5.3.3 监督部门职能重叠——不肯监督 | 第46-47页 |
5.3.4 违规处罚力度小——不必监督 | 第47-48页 |
5.4 完善博元投资公司治理监督职能的建议 | 第48-52页 |
5.4.1 强化股东大会职能 | 第48-49页 |
5.4.2 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 第49-50页 |
5.4.3 改善现有监督制度 | 第50-51页 |
5.4.4 完善事务所聘用机制 | 第51-52页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 | 第52-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