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 1.2.3 文献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0-23页 | 
| 1.4.1 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1.4.2 创新点 | 第21-23页 | 
| 第2章 劳动报酬占比的理论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23-35页 |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 2.2 劳动报酬占比的理论研究 | 第24-28页 | 
| 2.2.1 马克思对劳动报酬占比的阐述 | 第24-25页 | 
| 2.2.2 古典经济学对劳动报酬占比的阐述 | 第25-27页 | 
| 2.2.3 新古典经济学对劳动报酬占比的阐述 | 第27-28页 | 
| 2.3 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5页 | 
| 2.3.1 技术进步对劳动报酬占比影响 | 第28-29页 | 
| 2.3.2 产业结构对劳动报酬占比影响 | 第29-31页 | 
| 2.3.3 对外开放对劳动报酬占比影响 | 第31-32页 | 
| 2.3.4 经济增长对劳动报酬占比影响 | 第32-33页 | 
| 2.3.5 政府经济政策对劳动报酬占比影响 | 第33-35页 | 
| 第3章 我国各省劳动报酬占比变动趋势及现状分析 | 第35-44页 | 
| 3.1 我国劳动报酬占比的总体变动特征 | 第35-36页 | 
| 3.2 我国各省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动分析 | 第36-38页 | 
| 3.2.1 各省劳动报酬占比的时间特征分析 | 第36-37页 | 
| 3.2.2 各省劳动报酬占比的区域特征分析 | 第37-38页 | 
| 3.3 中美劳动报酬占比的比较分析 | 第38-44页 | 
| 3.3.1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 第39-40页 | 
| 3.3.2 中美劳动报酬占比的静态比较 | 第40-44页 | 
| 第4章 我国劳动报酬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4-61页 | 
| 4.1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4-45页 | 
| 4.1.1 指标选取 | 第44-45页 | 
|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5页 | 
| 4.2 空间计量理论依据与实证模型设定 | 第45-49页 | 
| 4.2.1 空间权重矩阵 | 第45-46页 | 
| 4.2.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 4.2.3 空间计量模型 | 第47-49页 | 
| 4.3 模型构建及甄选原则 | 第49-51页 | 
| 4.3.1 模型构建 | 第49-50页 | 
| 4.3.2 模型甄选原则 | 第50-51页 | 
| 4.4 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51-61页 | 
| 4.4.1 各省劳动报酬占比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1-54页 | 
| 4.4.2 SLM、SEM 与 SDM 模型实证结果 | 第54-61页 | 
|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 附录 B 基于距离法空间权重矩阵 Matlab 程序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