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发展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E-HR及监理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30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24页 |
2.1.1 人力资源 | 第16页 |
2.1.2 人力资源管理 | 第16页 |
2.1.3 e-HR | 第16-17页 |
2.1.4 信息系统工程 | 第17-18页 |
2.1.5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 第18-22页 |
2.1.6 软件工程 | 第22-23页 |
2.1.7 软件工程监理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2.2.1 科学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2.2.2 Z理论 | 第25页 |
2.3 特点分析 | 第25-30页 |
2.3.1 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 第25-26页 |
2.3.2 e-HR特点分析 | 第26-27页 |
2.3.3 信息系统工程特点分析 | 第27-28页 |
2.3.4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几组概念的区别 | 第28-30页 |
第3章 A公司E-HR建设监理工作分析 | 第30-42页 |
3.1 项目介绍 | 第30-33页 |
3.1.1 项目背景 | 第30-31页 |
3.1.2 建设目标 | 第31页 |
3.1.3 建设要求 | 第31-33页 |
3.1.4 项目特点 | 第33页 |
3.2 监理工作分析 | 第33-39页 |
3.2.1 监理项目概述 | 第33-34页 |
3.2.2 监理项目分析 | 第34-35页 |
3.2.3 监理目标 | 第35-36页 |
3.2.4 监理工作的组织 | 第36页 |
3.2.5 监理过程分析 | 第36-39页 |
3.3 监理项目总结 | 第39-42页 |
3.3.1 监理效果分析 | 第39页 |
3.3.2 监理存在不足及改进意见 | 第39-40页 |
3.3.3 e-HR建设监理存在问题分析 | 第40-42页 |
第4章 软件工程监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2-45页 |
4.1 存在问题分析 | 第42-43页 |
4.1.1 监理在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缺乏验收手段 | 第42页 |
4.1.2 控制点不够明确 | 第42页 |
4.1.3 无法对承建单位形成约束力量 | 第42-43页 |
4.1.4 监理团队对项目需求的理解和把控不够深入 | 第43页 |
4.1.5 软件工程监理师数量无法应对项目建设需要 | 第43页 |
4.2 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4.2.1 国内外对于安全性和可靠性等问题只有标准却没有认证 | 第43页 |
4.2.2 缺少成熟且可参照的监理依据与细化标准 | 第43页 |
4.2.3 项目管理中监理单位角色定位偏颇 | 第43-44页 |
4.2.4 软件工程监理行业起点低、人力资源匮乏 | 第44页 |
4.2.5 监理费用核算不够科学、有效 | 第44-45页 |
第5章 解决软件工程监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 第45-48页 |
5.1 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验证安全指标 | 第45页 |
5.2 监理单位归纳四控问题控制点的分类与细化 | 第45页 |
5.3 构建双方责权明确的监理合同 | 第45-46页 |
5.4 开拓人才挖掘和培养机制 | 第46页 |
5.5 合理规划监理费用以确保监理工作价值 | 第46页 |
5.6 适时引入监理团队 | 第46-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6.1 结论 | 第48页 |
6.2 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