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

中小学教师对核心素养关注状况的测量研究--以辽宁省部分中小学教师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7页
    一、研究背景第13-16页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国际共识第13-14页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从国家文件到行动全面铺开第14-15页
        (三)核心素养是我国深化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新航标第15-16页
    二、研究问题第16-17页
        (一)中小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关注现状第16页
        (二)从教师关注角度评估当前核心素养启动阶段的实施情况第16-17页
        (三)如何提高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关注第17页
    三、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第17-25页
        (一)研究综述第17-25页
        (二)概念界定第25页
    四、研究意义第25-27页
        (一)丰富和发展已有的教师关注的相关理论和工具第25-26页
        (二)掌握核心素养的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推进情况第26页
        (三)提出契合教师需要、更具针对性的推进变革的策略第26-27页
第二章 研究设计第27-32页
    一、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第27-29页
        (一)研究者的哲学知识观第27页
        (二)研究策略第27-28页
        (三)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具体方法第28-29页
    二、研究假设第29-30页
    三、研究对象第30页
    四、研究框架第30-32页
第三章 教师对核心素养关注状况测量工具的开发与使用第32-49页
    一、理论框架第32-35页
        (一)霍尔和霍德的教师关心发展阶段第32-34页
        (二)教师在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与接纳过程分析第34-35页
    二、预调查结果第35-37页
        (一)中小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教育变革的了解情况第35页
        (二)中小学教师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了解情况第35-36页
        (三)中小学教师对六大核心素养的关注情况第36页
        (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八个要点的关注情况第36-37页
    三、测量模型与题项设置第37-42页
        (一)测量模型与题项的初步确立第37-40页
        (二)测量模型与题项的改进第40-42页
    四、量表的预测与修订第42-47页
        (一)预测的基本情况第42页
        (二)量表的修订过程第42-47页
    五、正式测试第47-49页
        (一)调查对象与样本数量第47页
        (二)信度与效度第47-49页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第49-63页
    一、教师关注阶段与特征分析第49-56页
        (一)理想的中小学教师关注波浪式进程第49-51页
        (二)目前中小学教师关注阶段与特征分析第51-52页
        (三)三个地区教师关注阶段与特征分析第52-53页
        (四)S市不同学段教师关注阶段与特征分析第53-54页
        (五)B县不同学段教师关注阶段与特征分析第54-55页
        (六)B地乡村不同学段教师关注阶段与特征分析第55-56页
    二、中小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关注类型分析第56-58页
        (一)类型一:抵抗型关注风格第57页
        (二)类型二:大写的“M”型关注风格第57-58页
        (三)类型三:高度关注风格第58页
        (四)类型四:逐渐降低的关注风格第58页
        (五)类型五:对变革持积极态度的关注风格第58页
    三、教师对核心素养关注的差异性分析第58-63页
        (一)不同地区学校中小学教师关注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第58-60页
        (二)不同教龄中小学教师对核心素养关注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第60-61页
        (三)不同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对核心素养关注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第61-63页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视阈下教师关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第63-70页
    一、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教师关注受组织环境的影响第63-66页
        (一)地区差异影响教师关注水平差异第63-64页
        (二)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第64页
        (三)师范院校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师之间共益效果不理想第64-65页
        (四)学校提供的核心素养教学资源是教师关注发展的先决条件第65-66页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教师关注受教师个体条件限制第66-70页
        (一)教师的教龄、学历、所教学段等客观条件第66-67页
        (二)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同第67页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态度第67-70页
结论与建议第70-76页
    一、研究结论第70-73页
        (一)核心素养视阈下教师关注呈现出五种类型第70-71页
        (二)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关注与理想中的教师关注发展进程存在差距第71页
        (三)城市地区比相对落后地区的教师关注状况较好第71页
        (四)不同教龄、学段、地区的教师关注存在显著差异第71-72页
        (五)教师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的关注情况并不乐观第72页
        (六)教师关注的形成和变化受到自身、组织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第72页
        (七)核心素养的落实将遇到一定的困难与挑战——教师角度第72-73页
        (八)本研究开发的教师关注量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73页
    二、提高教师对核心素养关注的建议第73-76页
        (一)针对教师的关注风格提出针对性建议第73-74页
        (二)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关注水平第74页
        (三)教育职能部门应继续支持与监督落实核心素养的各项工作第74-75页
        (四)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落实核心素养的资源和环境支持第75页
        (五)提高家长对核心素养的关注第75页
        (六)全力投入学科核心素养及课程标准等有力抓手的研究工作第75-76页
结束语第76-78页
    一、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第76页
        (一)研究方法上的缺陷第76页
        (二)研究对象的具有局限性第76页
        (三)数据的利用率不高第76页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6-78页
        (一)教师关注的策略研究第76页
        (二)通过开发CBAM模型中的其他工具全面诊断核心素养落实情况第76-77页
        (三)教师关注与教师其他行为的关系讨论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附录第82-91页
    附录一 (预调查)中小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关注情况调查问卷第82-84页
    附录二 (预测版)核心素养视阈下教师关注调查问卷-51题第84-87页
    附录三 (正式版)核心素养视阈下教师关注调查问卷-35题第87-90页
    附录四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教师关注访谈提纲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拓展课上无字证明课例开发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元认知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