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师生关系与自我刻板化对新入学中职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引言第9-19页
    1.1 自我概念概述第9-12页
        1.1.1 自我概念的定义第9-10页
        1.1.2 自我概念的理论建构及其发展特点第10-12页
    1.2 自我刻板化概述第12-14页
        1.2.1 自我刻板化的定义第12-13页
        1.2.2 自我刻板化的相关研究第13-14页
    1.3 师生关系概述第14-16页
        1.3.1 师生关系的定义第14-15页
        1.3.2 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第15-16页
    1.4 自我刻板化、师生关系和自我概念的关系第16-17页
        1.4.1 师生关系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第16-17页
        1.4.2 自我刻板化与自我概念关系第17页
    1.5 问题提出第17-18页
    1.6 研究意义第18-19页
2 研究方法第19-26页
    2.1 被试第19页
    2.2 实验设备第19页
    2.3 实验材料第19-23页
        2.3.1 自我概念SDQ-Ⅱ问卷第19页
        2.3.2 师生关系量表第19-20页
        2.3.3 中职生自我刻板化特征问卷第20页
        2.3.4 中职生自我刻板化IAT实验第20-23页
    2.4 实验流程以及数据分析模型第23-26页
3 结果分析第26-33页
    3.1 中职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第26-27页
    3.2 中职生师生关系的发展第27-28页
    3.3 中职生自我刻板化的发展第28-30页
        3.3.1 中职生外显自我刻板化第28页
        3.3.2 中职生内隐自我刻板化第28-30页
    3.4 中职生自我概念、自我刻板化和师生关系的相关分析第30页
    3.5 中职生自我概念、师生关系与外显自我刻板化之间的交叉滞后分析第30-33页
4 讨论第33-37页
    4.1 中职生自我概念第33页
    4.2 中职生师生关系第33页
    4.3 中职生自我刻板化第33-35页
    4.4 中职生自我概念、师生关系与自我刻板化之间的交叉滞后分析第35-36页
    4.5 结论第36-37页
5 不足与展望第37-38页
6 结论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7页
附录第47-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视听觉统计学习跨通道迁移的特征及其基础
下一篇:工作记忆注意焦点的信息进入机制:内部与外部引导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