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研究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4-25页 |
一、 “文学性”与关键词研究 | 第14-16页 |
二、 “文学性”简史与问题 | 第16-22页 |
三、 研究原则与目标 | 第22-25页 |
第一章 “文学性”缘起 | 第25-52页 |
第一节 “文学性”问题 | 第25-30页 |
一、 “文学性”问题的缘起 | 第25-29页 |
二、 “文学性”相关问题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文学性”溯源 | 第30-45页 |
一、 雅各布森与литературность | 第31-39页 |
二、 俄国形式主义与“文学性” | 第39-45页 |
第三节 “文学性”的诞生与界定 | 第45-52页 |
一、 埃利希与英语世界 | 第45-49页 |
二、 托多洛夫与法语世界 | 第49-52页 |
第二章 “文学性”与西方文论 | 第52-77页 |
第一节 “文学性”与文学研究 | 第52-60页 |
一、 布拉格学派:延续与发展 | 第52-55页 |
二、 新批评:类似或类推 | 第55-58页 |
三、 卡勒:界定的困难 | 第58-60页 |
第二节 “文学性”与理论研究 | 第60-68页 |
一、 德里达:乌有的文学本质 | 第60-63页 |
二、 “文学性”与意识形态 | 第63-66页 |
三、 伊瑟尔:不实用的概念 | 第66-68页 |
第三节 “文学性”与文化研究 | 第68-77页 |
一、 辛普森与“学术后现代” | 第68-72页 |
二、 卡勒论理论中的文学 | 第72-77页 |
第三章 “文学性”的汉译 | 第77-94页 |
第一节 汉语语境的“文学性” | 第77-80页 |
一、 “文学性”在汉语中的历史 | 第77-79页 |
二、 汉语“文学性”的特征 | 第79-80页 |
第二节 “文学性”的译介 | 第80-89页 |
一、 作为俄国形式主义概念的译介 | 第80-82页 |
二、 “文学性”句段译介比较 | 第82-86页 |
三、 对其他文论家的译介 | 第86-89页 |
第三节 因误译而生的“文学性” | 第89-94页 |
一、 同源词的曲译 | 第89-91页 |
二、 类似或类比文论的曲译 | 第91-94页 |
第四章 “文学性”与中国 | 第94-105页 |
第一节 “文学性”的阐释与反思 | 第94-97页 |
第二节 “文学性”与中国文学理论 | 第97-102页 |
第三节 中西方“文学性”比较 | 第102-105页 |
结语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