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及现状 | 第11-13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现状 | 第13-14页 |
1.3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检测现状 | 第14-19页 |
1.3.1 现有标准关于电池安全性能的检测项目和方法 | 第14-18页 |
1.3.2 安全性能检测的进展 | 第18-19页 |
1.4 锂离子安全性能检测新思路 | 第19-20页 |
1.4.1 测温技术——红外测温技术 | 第19-20页 |
1.4.2 锂离子电池建模与仿真 | 第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及其安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40页 |
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22页 |
2.2 锂离子电池的热效应 | 第22-25页 |
2.3 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 | 第25-27页 |
2.4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影响因素 | 第27-34页 |
2.4.1 影响安全性能的内部因素 | 第27-31页 |
2.4.2 影响安全性能的外部因素 | 第31-34页 |
2.5 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影响因素评价 | 第34-39页 |
2.5.1 影响因素分解 | 第34-36页 |
2.5.2 影响因素评价 | 第36-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锂离子电池“热电”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0-67页 |
3.1 实验方法和装置 | 第41-42页 |
3.1.1 实验思路 | 第41页 |
3.1.2 实验装置 | 第41-42页 |
3.2 零电压电池的“热电”综合评价 | 第42-53页 |
3.2.1 零电压电池的热、电检测实验结果 | 第43-45页 |
3.2.2 实验分析 | 第45-53页 |
3.3 锂离子电池微小缺陷的“热电”综合评价 | 第53-66页 |
3.3.1 循环曲线和电化学性质 | 第53-54页 |
3.3.2 充放电循环200次后的锂离子电池的过充电安全性能研究 | 第54-57页 |
3.3.3 充放电循环280次后的锂离子电池的过充电安全性能研究 | 第57-58页 |
3.3.4 充放电循环200次与280次后的锂离子电池的过充电安全性能比较 | 第58-61页 |
3.3.5 实验分析 | 第61-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锂离子电池仿真评价体系 | 第67-97页 |
4.1 锂离子电池正常充放电过程的建模与仿真 | 第67-79页 |
4.1.1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建模 | 第68-71页 |
4.1.2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仿真 | 第71-79页 |
4.2 锂离子电池滥用过程的建模与仿真 | 第79-88页 |
4.2.1 锂离子电池滥用过程建模 | 第79-81页 |
4.2.2 锂离子电池滥用过程仿真 | 第81-88页 |
4.3 锂离子电池数学模型充电过程的仿真及实验验证 | 第88-96页 |
4.3.1 1C充电过程 | 第88-93页 |
4.3.2 3C充电过程 | 第93-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5章 评价技术及其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 第97-102页 |
5.1 锂离子电池检验监管体系的系统分析 | 第97-98页 |
5.2 评价技术及检验评价系统的架构 | 第98-100页 |
5.3 检验评价系统的实现 | 第100页 |
5.4 评价技术在安全评估中的应用 | 第100-10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6.1 结论 | 第102-103页 |
6.2 创新点 | 第103页 |
6.3 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完成的著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