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城际道路拥堵状态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1.1.1 城际道路交通问题 | 第9-11页 |
1.1.2 国内外相关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1.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主要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3-14页 |
1.2.1 主要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2.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14-17页 |
2 城际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相关技术分析 | 第17-27页 |
2.1 城际交通路网运行数据采集 | 第17-21页 |
2.1.1 固定型采集技术 | 第17-18页 |
2.1.2 移动型采集技术 | 第18-21页 |
2.2 浮动车信息处理关键技术 | 第21-26页 |
2.2.1 最小样本量确定 | 第21-23页 |
2.2.2 数据预处理 | 第23-24页 |
2.2.3 地图匹配 | 第24-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城际交通运行状态定性建模方法 | 第27-39页 |
3.1 道路交通拥堵的定义及度量标准 | 第27-28页 |
3.1.1 交通拥堵定义 | 第27页 |
3.1.2 交通拥堵度量标准 | 第27-28页 |
3.2 城际交通路网特性分析 | 第28-33页 |
3.2.1 城际道路组成特性 | 第28-29页 |
3.2.2 城际道路交通流特性 | 第29-30页 |
3.2.3 交通量时空分布特性 | 第30页 |
3.2.4 车速特性 | 第30-33页 |
3.3 城际交通拥堵的集散机理分析 | 第33-37页 |
3.3.1 交通拥堵诱发因素 | 第33-36页 |
3.3.2 交通拥堵状态形成过程 | 第36页 |
3.3.3 交通拥堵疏散过程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交通拥堵识别建模 | 第39-59页 |
4.1 浮动车行驶特性分析 | 第39-46页 |
4.2 模糊综合评判建模机理分析 | 第46-49页 |
4.2.1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 | 第46-47页 |
4.2.2 模糊综合评判步骤 | 第47-49页 |
4.2.3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49页 |
4.3 交通拥堵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设计 | 第49-57页 |
4.3.1 评判因素的选择 | 第49-51页 |
4.3.2 评语集的建立 | 第51页 |
4.3.3 确定各评判因素的权重 | 第51-52页 |
4.3.4 建立评判因素的隶属函数 | 第52-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算法实现与实验分析 | 第59-71页 |
5.1 算法设计与实现 | 第59-66页 |
5.1.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第60-62页 |
5.1.2 浮动车轨迹数据地图匹配 | 第62-64页 |
5.1.3 模型数据预处理 | 第64-65页 |
5.1.4 模糊综合评判 | 第65-66页 |
5.2 实验分析 | 第66-70页 |
5.2.1 高速公路实验分析 | 第67-68页 |
5.2.2 城市快速路实验分析 | 第68-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