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概述 | 第11-12页 |
1.2 地下结构支护设计理论 | 第12-14页 |
1.2.1 刚性结构阶段 | 第12页 |
1.2.2 弹性结构阶段 | 第12-13页 |
1.2.3 连续介质阶段 | 第13-14页 |
1.3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4-17页 |
1.3.1 岩体力学的理论计算方法 | 第15页 |
1.3.2 物理试验法 | 第15页 |
1.3.3 工程地质判别法 | 第15-16页 |
1.3.4 监控测量方法 | 第16页 |
1.3.5 工程类别法 | 第16-17页 |
1.4 隧道围岩自稳能力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 第20-30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强度折减数值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2.2.1 安全系数的定义 | 第20-21页 |
2.2.2 数值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2.3 Morh-Coulomb 塑性模型 | 第22-26页 |
2.3.1 增量弹性理论 | 第23页 |
2.3.2 屈服准则和流动法则 | 第23-25页 |
2.3.3 塑性修正 | 第25-26页 |
2.4 失稳判据 | 第26页 |
2.5 FLAC/FLAC3D 软件简介 | 第26-28页 |
2.5.1 软件介绍 | 第26-27页 |
2.5.2 软件计算原理 | 第27-28页 |
2.5.3 FLAC/FLAC3D 的求解流程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强度折减法中的隧道围岩失稳判据 | 第30-41页 |
3.1 概述 | 第30-31页 |
3.2 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判据 | 第31-34页 |
3.2.1 强度判据 | 第31-33页 |
3.2.2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判据 | 第33-34页 |
3.2.3 松动圈破坏判据 | 第34页 |
3.3 强度折减法在隧道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34-40页 |
3.3.1 强度折减法在隧道工程中的数值实现 | 第35-36页 |
3.3.2 计算模型介绍 | 第36页 |
3.3.3 隧道安全系数确定 | 第36-37页 |
3.3.4 各折减系数下的围岩力学状态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隧道围岩自稳能力的定量评价方法 | 第41-63页 |
4.1 引言 | 第41-42页 |
4.2 岩体力学参数估算方法 | 第42-48页 |
4.2.1 试验法 | 第42-43页 |
4.2.2 数值模拟法 | 第43页 |
4.2.3 工程反分析法 | 第43-44页 |
4.2.4 不确定分析法 | 第44页 |
4.2.5 经验分析法 | 第44-48页 |
4.3 自稳能力定量评价方法 | 第48-57页 |
4.3.1 自稳系数 | 第48-51页 |
4.3.2 标准安全系数下限 | 第51-57页 |
4.4 工程实例 | 第57-62页 |
4.4.1 工程概况 | 第57-58页 |
4.4.2 模型建立 | 第58-60页 |
4.4.3 自稳能力评价 | 第60-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围岩自稳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73页 |
5.1 引言 | 第63-64页 |
5.2 正交试验设计 | 第64-66页 |
5.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66-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附录 B 程序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