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14-67页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旨 | 第14-18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4-17页 |
(二) 研究意旨 | 第17-18页 |
二、关键概念厘定 | 第18-25页 |
(一) 教育服务 | 第18-20页 |
(二) 教育社会组织 | 第20-22页 |
(三)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 | 第22-25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25-44页 |
(一) 关于国外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研究的态势概述 | 第25-33页 |
(二) 关于国内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 第33-41页 |
(三) 对当前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41-43页 |
(四) 本研究拟探索的方向 | 第43-44页 |
四、本项研究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 | 第44-61页 |
(一) 理论工具 | 第44-54页 |
(二) 分析框架 | 第54-61页 |
五、本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61-6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61-6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64-65页 |
六、本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65-67页 |
第一章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动因 | 第67-88页 |
第一节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历史演变 | 第67-82页 |
一、政府垄断供给教育服务 | 第67-69页 |
二、市场和公民社会供给教育服务 | 第69-73页 |
三、公私合作供给教育服务 | 第73-78页 |
四、政府购买教育服务 | 第78-82页 |
第二节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现实动因 | 第82-88页 |
一、购买逻辑产生的一个解释性框架 | 第82-83页 |
二、制度环境的驱动 | 第83-85页 |
三、政府内在变革的驱动 | 第85-88页 |
第二章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 | 第88-102页 |
第一节 服务受众确立:政府应该为谁购买教育服务 | 第88-91页 |
一、教育资源禀赋不足的群体 | 第88-89页 |
二、特殊受教育的群体 | 第89-90页 |
三、多元教育需求的群体 | 第90-91页 |
第二节 教育服务诉求:政府应该购买什么样的教育服务 | 第91-96页 |
一、购买学位 | 第91-92页 |
二、购买教育管理服务 | 第92-93页 |
三、购买教育评估服务 | 第93-94页 |
四、购买其他教育服务 | 第94-96页 |
第三节 服务承接主体选择:政府应该向谁购买教育服务 | 第96-99页 |
一、体制内服务承接主体 | 第96-97页 |
二、体制外服务承接主体 | 第97-99页 |
第四节 愿景表达: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 第99-102页 |
一、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价值层面 | 第99-100页 |
二、政府发展价值层面 | 第100页 |
三、教育价值层面 | 第100-102页 |
第三章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宏观环境评估 | 第102-137页 |
第一节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政策环境 | 第103-118页 |
一、政策机会 | 第103-114页 |
二、政策威胁 | 第114-118页 |
第二节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经济环境 | 第118-127页 |
一、经济机会 | 第118-124页 |
二、经济威胁 | 第124-127页 |
第三节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社会环境 | 第127-137页 |
一、社会机会 | 第127-131页 |
二、社会威胁 | 第131-137页 |
第四章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微观主体关系探析 | 第137-168页 |
第一节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中“三元主体”的演变逻辑 | 第137-143页 |
一、“二元主体”到“三元主体”过渡的动因 | 第137-139页 |
二、“三元主体”的要素构成 | 第139-143页 |
第二节 “三元主体”间应然和实然关系的冲突 | 第143-156页 |
一、购买主体与承接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143-148页 |
二、购买主体与消费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148-151页 |
三、承接主体与消费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151-153页 |
四、承接主体与承接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153-156页 |
第三节 “三元主体”间实然关系产生的深层原因 | 第156-168页 |
一、政府主体角色定位模糊 | 第156-157页 |
二、政府和教育社会组织相互间的责任转移和缺失 | 第157-158页 |
三、教育社会组织自主性的“先天不足” | 第158-159页 |
四、服务受众主体权利意识缺乏 | 第159-160页 |
五、主体利益诉求存在价值偏差 | 第160-165页 |
六、主体间存在信任危机 | 第165-168页 |
第五章 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的战略资源和管理能力检视 | 第168-199页 |
第一节 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的战略资源考量 | 第168-185页 |
一、战略资源和政府战略资源 | 第168-169页 |
二、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的战略资源构成 | 第169-175页 |
三、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的战略资源优势和结构性困境 | 第175-185页 |
第二节 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的管理能力考察 | 第185-199页 |
一、政府能力和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的管理能力 | 第186-188页 |
二、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的管理能力构成 | 第188-192页 |
三、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管理能力面临的挑战 | 第192-199页 |
第六章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运行机制分析 | 第199-226页 |
第一节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运行机制概述 | 第199-202页 |
一、相关概念拷辨 | 第199-201页 |
二、研究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运行机制的意义 | 第201-202页 |
第二节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内在运行机理 | 第202-207页 |
一、理论层面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运行过程 | 第202-204页 |
二、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内在运行逻辑 | 第204-207页 |
第三节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运行机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 第207-217页 |
一、无法获取完整的教育服务诉求 | 第208页 |
二、教育服务价格估算难度较大 | 第208-209页 |
三、竞争性招投标环节的缺失 | 第209-212页 |
四、未形成完善的服务承接主体准入标准 | 第212-213页 |
五、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估机构 | 第213-216页 |
六、没有对服务退出作出明确合理的规定 | 第216-217页 |
第四节 国外政府购买公共(教育)服务运行机制的经验借鉴 | 第217-226页 |
一、完善的教育服务购买需求和规划机制 | 第218-219页 |
二、严格的教育服务承接主体准入机制 | 第219-221页 |
三、健全的监督评价机制 | 第221-224页 |
四、竞争性招投标机制贯彻购买过程 | 第224-226页 |
第七章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发展路径选择 | 第226-277页 |
第一节 设计购买规则,提高购买合法性 | 第227-228页 |
一、制定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法规 | 第227页 |
二、推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地方政府层面的制度化 | 第227-228页 |
第二节 合理界定权、责、利边界,理清购买参与主体间关系 | 第228-241页 |
一、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的角色扮演 | 第229-232页 |
二、“三元主体”的权限划分 | 第232-234页 |
三、“三元主体”的责任界定 | 第234-239页 |
四、“三元主体”的利益平衡 | 第239-240页 |
五、通过契约来规制主体间的权、责、利范围 | 第240-241页 |
第三节 优化政府内部战略资源,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 第241-250页 |
一、有效开发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的人力资源 | 第241-242页 |
二、合理配置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的财力资源 | 第242-243页 |
三、设计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的组织管理机构 | 第243-247页 |
四、提升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的合同管理能力 | 第247-249页 |
五、提高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的风险防控能力 | 第249-250页 |
第四节 积极培育服务承接主体,创新购买文化 | 第250-260页 |
一、积极引导教育社会组织的发展 | 第250-254页 |
二、加强教育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 | 第254-256页 |
三、培育购买参与主体间的信任文化 | 第256-257页 |
四、塑造购买参与主体间的契约文化 | 第257-259页 |
五、培育教育服务受众的公民文化 | 第259-260页 |
第五节 建构购买运行机制,规避购买过程风险 | 第260-277页 |
一、健全主体层面的购买运行机制 | 第261-270页 |
二、完善配套层面的购买运行机制 | 第270-277页 |
结语 | 第277-284页 |
一、研究总结 | 第277-280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280-284页 |
附录 | 第284-287页 |
参考文献 | 第287-3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309-310页 |
致谢 | 第310-311页 |